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近日,國家醫保局印發《放射檢查類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統一整合規范現行放射檢查項目。記者11月20日從國家醫保局獲悉,放射檢查類立項指南統籌考慮了不同項目在成像技術、部位難度、對比劑引入等維度的差異,分類整合、層層遞進設立項目。
以CT為例,CT排數從16排逐步增加到128排,部分地區根據排數疊加收費,導致新一代設備檢查價格降不下去,老一代設備檢查價格“降了白降”。
為減少價格項目與檢查設備綁定,立項指南堅持服務產出導向的基本原則,立項不再緊跟設備參數走,而是跟著檢查效果走,將關注點聚焦在檢查精度上,普通CT檢查不再按排數確定收費標準,而是對掃描層厚<2mm的“薄層掃描”設立加收項,在滿足臨床檢查收費需求的同時,根據服務產出體現設備迭代后在檢查精度方面的差異。
與此同時,為支持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進入臨床應用,又防止額外增加患者負擔,立項指南在放射檢查類主項目下統一安排“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擴展項,也就是說醫院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輔助診斷的,執行與主項目相同的價格水平,但不與主項目重復收費,體現了以醫療服務產出為導向的價格政策取向,也體現了人工智能技術提質增效的作用,而非增加成本。
據介紹,立項指南將現行放射檢查類價格項目整合為26項,按成像技術分為X線成像、計算機體層(CT)成像、磁共振成像、單光子/正電子顯像等類別,要求各省份結合實際做好對接落實,制定全省(區、市)統一的價格基準,由具有價格管理權限的統籌地區對照全省(區、市)價格基準,上下浮動確定實際執行的價格水平。國家醫保局還將關注大型檢查設備真實采購價格下降趨勢,合理下調放射檢查服務價格水平,促進檢查結果互認,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