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謝開飛 通訊員 高凌 莊佳麗 嚴希沐 李志鵬
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正交膠合木制造關鍵技術、結束國內依賴進口歷史的高純度D-乳酸生產技術……11月5日,福建省科技廳、三明市政府在三明市沙縣區聯合舉辦全省科特派成果推介對接會,多項成果備受青睞。經過前期推介,本次活動已促成企業與科特派成功對接270項、合作金額7600萬元。
“這一喜人數字的背后是,近年來,福建探索發揮科特派服務云平臺網上發布、對接洽談等功能,舉辦科特派成果推介對接會等形式,不斷優化技術成果供需精準對接、匹配方式,讓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有效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陳虔說。
“線上+線下”同頻發力
把先進科技成果和現代生產理念帶到農村、帶給企業,是廣大科特派的初心與使命,也是讓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福建在實踐中發現,深入推行科特派制度仍存在技術供需不夠精準、全產業鏈條服務不夠充分等問題。
為此,福建省科技廳推動開發了福建科特派服務云平臺,以及平臺手機端服務系統“慧農信”,組織開展企業技術需求和科特派技術成果征集、發布工作,以實現科特派服務“菜單式”供給,與農戶、企業“訂單式”需求的精準對接,推動科技服務、成果落地轉化。
在“慧農信”蘇海蘭專家工作室,科特派蘇海蘭利用平臺遠程診斷、在線互動答疑等方式進行科技幫扶,已在線解答各類技術問題135個。“自2014年以來,我帶領林下經濟科特派團隊,在閩贛山區示范推廣‘七葉一枝花’、黃精、仙草等中藥材近10萬畝,實現產值20多億元。”蘇海蘭說。
匯集服務專家13789名、解答用戶提問105228個,發布各類需求35625個、成果2778個……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科特派服務云平臺打通技術供需“綠色通道”。在此基礎上,福建組織科特派成果推介對接會,集展示、交流、對接于一體,促進科特派與需求企業面對面互動,讓科特派服務更適應基層需求、符合市場化導向。
本次對接會現場設置各類成果展示區14個,總面積100畝,集中展示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提供的水稻、花卉、藥用植物等近156個新品種,以及二三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或新模式等200余項。其中,國內率先實現人工工廠化栽培的繡球菌品種“閩繡1號”、首個通過國家級審定的龍眼新品種“水南1號”等同臺展出。
服務支撐產業鏈發展
通過科特派服務云平臺大數據分析及現場調研,福建發現科特派提供的服務內容主要是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對全面鄉村振興特別是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釋放出研發、生產、檢測、銷售等方面的新需求,科特派服務供給不足,服務形式相對單一。
福建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負責人施頻介紹,該廳圍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以“揭榜掛帥”等方式遴選組建科技特派團,以“一縣一團”“一業一團”等模式,服務縣域優勢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把服務進一步建立在支撐產業鏈發展上。
針對清流縣等縣域花卉產業品種多樣性不足、設施大棚土壤連作問題等,三明市科技局推動福建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聯合中國農科院、三明農科院組建省級科特派團,組織申報科特派團服務三明市花卉產業鏈專項項目。該項目將通過培育引進新品種、土壤改良和產業鏈延伸,推動產業向更高效、環保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不拘一格選認科特派促轉化。”三明市科技局局長李榮安說,該市以京明、滬明科技合作機制為抓手,深化“訂制式”科特派服務模式,從京滬等地引進專家教授170人次,推動科特派與企業開展全方位、全產業鏈科技合作,加快先進成熟適用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助力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