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飛 姜慧君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坐擁浙江最大規模的高教園區,去年新晉杭州“工業第一區”,年輕的錢塘(新)區要搞大動作。
近日,在杭州錢塘(新)區環大學城創新生態圈建設啟動儀式上,《錢塘(新)區環大學城創新生態圈建設方案(2024—2026)》(以下簡稱《建設方案》)和《錢塘(新)區環大學城創新生態圈若干扶持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試行)》)發布。啟動儀式上,錢塘新區黨工委書記、錢塘區委書記金承濤表示,錢塘將構建“一核一軸驅動、一圈雙域聯動”的科創格局,探索形成核心孵化、圈內熟化、全域產業化的新模式。
《建設方案》顯示,當地計劃到2026年,通過創新生態圈的打造,全區R&D投入達5.4%,實現技術交易額230億元,產學研項目630項,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2000家。
擴大施展空間 練好“核心力量”
2019年4月,基于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江東產業集聚區(臨江國家高新區)的整合升級,作為浙江“八大新區”之一的錢塘新區成立。2021年4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錢塘區成立。此后,錢塘區與錢塘新區同時存在,聯合發力。
匯聚浙江理工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14所高校及25萬多名師生,擁有3000多家校友企業的錢塘(新)區,同時坐擁1個千億級和3個500億級產業集群。當地的生物醫藥、航空航天、半導體、智能汽車與智能裝備、新材料“五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
如何引導高校與企業建立深層次的長期合作關系?在錢塘區經科局副局長于堅棟看來,有限的空間,是限制當地高教園區人才、創新資源進一步釋放的痛點。因此,創新生態圈的建設注重在空間上做文章。
《建設方案》提出,“一核”為高水平建設創新圈核心力量。其依托當地五大校友產業園,聚焦創智天地、杭州市高科技孵化器、和達數聚產業園三個啟動空間,圍繞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校企融合多元化集聚三大定位,全力引導高校產學研項目在核內落地轉化。
創新生態圈建設過程中,當地將逐步提升高校大學生在錢塘就業創業的比例,以及高校老師在錢塘參股、入股、創立公司的比例。
根據《意見(試行)》,當地將通過政策資金扶持,鼓勵高校與企業利用校內外各類空間與資源,建設(共建)技術研發或聯合人才培養的創新平臺,重點支持“廠中?!薄靶V袕S”等共建組織形式。
通過創新生態圈建設,錢塘(新)區計劃到2026年成功落地高校轉化的科技型企業100家,引進校友經濟項目超400個;校友企業數量超1000家;力爭吸引10000名以上區內高校大學生留區就業創業。
設立轉化基金 鼓勵“耐心資本”
“科技成果轉化如何跨越‘死亡之谷’?有著浙大最大高教園區的錢塘,對這個問題尤為重視?!庇趫詶澱f,需要政府肯陪跑、資本有耐心。
組建環大學城創新生態圈成果轉化基金是《建設方案》的重要內容。
《建設方案》提出,鼓勵中長期投資,強化基金的“耐心資本”屬性,加大對創新生態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產業生態圈重點領域建設的支持力度,多措并舉,推動實現科技、產業、金融三者的良性循環。
此外,圍繞成果轉化,《建設方案》提出深化高?!安┦咳肫蟆逼放苹顒印撔抡榕艹晒D化新模式、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熟化基地等具體舉措。
當地將謀劃推出政府深度參與的成果轉化落地機制,組建政府成果轉化“伴跑營”,從科學技術獎清單中每年篩選15—20項重點成果清單,結合領域及方向匹配屬地平臺的“伴跑營”成員,全流程跟蹤服務,提高成果轉化落地率。
此外,錢塘(新)區鼓勵各產業平臺瞄準新興賽道,建設環大學城創新圈配套的概念驗證中心,推動“研發+產業”齊頭并進,在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謀劃建設中試熟化基地,提升中試驗證能力和服務供給水平,促進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
“我們將建立完善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和高層次人才引育機制,讓科技特派員、入企博士、創業校友等各類人才各展所長。”金承濤表示,該區堅定不移辦好校友產業園,加快推進一批環大學城重點項目,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區內孵化、更多優秀大學生留區就業、更多優質項目扎根錢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