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談琳 孫明源 馬愛平 鐘建麗 華凌
北京作為首都,無疑是在媒體鏡頭下曝光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但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中,北京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印象,仍然是變化。
曾經擁擠喧囂的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華麗變身為國際化金融科技中心;原來聚集大量拔絲廠、鍋爐廠、變壓器廠的海淀區東升鎮,蝶變為人工智能企業匯聚的中關村東升科技園;曾以“西瓜地”聞名遐邇的大興區一隅,崛起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和國際氫能示范區……
除了這些“無中生有”的巨變,還有一些變化表面上波瀾不驚,但實際上已是滄海桑田:歷經700多年風雨的朝陽門南、北小街,在街巷整治提升中煥然一新;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的居民乘著“回天行動計劃”的東風暢享美好生活;一度面臨“空心”尷尬的南山村,在“百千工程”加持下成為“網紅村”……
產業、民生齊頭并進,經濟建設、環境治理和歷史文化傳承相得益彰。作為記者,我們在忠實記錄這些變化的同時,也在不停地追問:引發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促成變化的動力是什么?保證這些變化不背離初心的標尺又是什么?我們發現,在不同身份的受訪者口中,幾組詞高頻出現——
有求必應與無事不擾。“隨時都在,無事不擾。”“要么不來,來了就是給你解決問題。”這是我們走訪的幾家高新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高度一致的操作。在他們看來,高新技術企業運營有自己的邏輯,作為園區管理者最關鍵的是根據企業需求提供簡潔高效的服務;企業不需要的時候,不折騰、不添亂,讓企業專心致志搞研發、生產。親清有為不亂為,讓市場和政府兩只手形成合力。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園區產業能從零起步迅速壯大的重要原因。
剛性規劃與柔性執行。在記者調研采訪中,無論是城市更新還是產業開發,“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被反復提及。“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貫通歷史現狀未來,統籌人口資源環境,讓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永續利用,同現代化建設交相輝映”——這份規劃不僅統領了北京的城市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其理念被貫徹到了執行的細節。“我們有規劃,但在執行中還會遇到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溝通,分類施策,協調解決。”正如清華同衡設計師張喆所說,調研發現問題和需求,按照規劃的理念和方向去疏導、解決問題,才是執行的真諦所在。因此,北京為每個區都配備了責任規劃師,隨時調研對接需求;回龍觀、天通苑地區通過居民代表協商議事,匯集社區治理的“金域良言”;為了保證穩妥推進整治提升,各級負責人不厭其煩地做群眾工作,東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孫揚就曾8次登門同一個單位進行協商……在科學規劃執行的剛性背后,是無數北京建設者堅持利為民謀的韌性和擔當。
積極作為與有所不為。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采訪活動中,隨處可見奮進的姿態:研發人員對標國際前沿分秒必爭,管理部門智慧服務細致入微,工程推進晝夜兼程……然而,更為難得的是,在這發展的炙熱中始終保有縱觀全局的理性和克制。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長范嗣斌說:“就像我們做規劃設計,有的東西要結合資源和發展去做,不能一開始就填滿,給未來留出空間,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騰籠換鳥”“留白增綠”,疏解非首都功能,忍受轉型的陣痛,看準的強力推進,但尊重規律,不搞一哄而上,不追求一蹴而就。
一路走來,我們看到,高質量發展的多元價值之間從來不乏沖突,北京的可貴之處在于努力平衡、兼顧,實現和諧統一,讓城市的巨變不僅延展了歷史的脈絡,也落實成為人們可感可享的場景,保留未來無限可能。這正是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鮮活的辯證法,因為這些,北京的發展才如此穩健有力,這座古老城市才如此朝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