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增德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科技創新、標準引領核心戰略,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提升標準創新水平,不斷強化科技創新保障,推進原始創新能力建設和制度落實落地。
一是推進科技創新布局,打造創新良好生態。全面落實《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融入國務院國資委部署開展的未來產業啟航行動、央企產業煥新行動、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瞄準重點領域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賽道。持續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在7個新興前瞻領域推進第一批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加強“雙碳”和車聯網領域原創技術攻關。完善投入、組織、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建設。明確職能部門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管理職能,明晰研究院智庫支撐、標準統籌、科研孵化的定位,打造標準與科技創新部技術把關、專業產品線協同配合、創新中心專項突破、各平臺各區域公司主動創新的工作新格局,推動產學研用全流程結合,產品、技術、信息、成果全方位銜接,將標準和科技創新能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競爭力。
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集團管理部門從過去抓項目管理轉向抓規劃、抓戰略、抓改革、抓服務,提高集團對標準創新和科技創新資源的整體調配效率,統籌標準和科技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運行。綜合運用專班作戰、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方式,強化重大專項推進和重大任務落實,賦予標準和科研人員更大資源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以精準考核激勵為主線,推進分類、分級考評,形成以崗位價值、能力水平、工作業績為重點的多維評價體系。推進市場化、差異化的薪酬分配,堅持績效考核與科技立項、項目進展、創新成果和成果轉化掛鉤,推進多元化薪酬激勵,激發人才活力和動力。目前,中國中檢已擁有3個國家級科技平臺、 16個國家級實驗室、15個省部級科技平臺和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三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在“雙碳”、新能源汽車、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氫能源等領域,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源頭設計、技術推演論證、經濟質效分析,重點布局一批標志性的重大攻關項目。在低碳和綠色發展領域,新承擔碳匯核算和綠色創新體系研究等2項國際課題;在新能源領域,新參與加氫站NQI(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國家課題,牽頭氫能技術“1025專項”攻關;在生態環境、交通運輸和醫學健康領域,新承擔和參與15項省部級課題。深入推動數智技術與管理、運營、產品、服務全流程融合和全方位高度集成,加快業務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遵循需求導向,優化場景供給流程,延伸服務鏈條,形成產品接入、場景實測、推廣示范的創新全流程場景,加速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積極參與國家質量標準實驗室、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等標準化創新平臺建設,參與國際專業標準組織活動,加強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內國際互聯互通,參與技術性貿易措施相關規則和標準的制定。
四是培育科技創新人才,激發創新發展活力。打好標準與科技創新人才工作“組合拳”。把青年科技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養一批能夠支撐標準和科技創新的急需緊缺人才,加強國際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構建國際標準工作人才庫。自去年以來,集團新增標準化技術專家33人,國際、國家標準專家數量達到220人,標準化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優化完善標準和科技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以創新成就和實際貢獻為依據,對優秀人才在經費管理、職稱評審、績效工資等方面予以傾斜。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科研項目管理制度,探索人才股權、期權和分紅獎勵,讓人才激勵真正落到實處。
做好新時代標準和科技創新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中國中檢將積極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切實發揮中國中檢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檢驗檢測認證企業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