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軍醫大學黨委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今年4月23日,習主席視察陸軍軍醫大學時強調,要深入貫徹新時代強軍思想,全面落實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提高辦學育人水平和衛勤保障能力,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軍醫大學。習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邏輯,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推動高質量建設發展。在邁向世界一流軍醫大學的新階段,陸軍軍醫大學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以培育時代新人為根本、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以加強學科建設為抓手,努力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正確辦學方向。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歷史充分證明,我國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作為我軍醫學類高等教育院校、全軍衛勤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陸軍軍醫大學有著光榮的歷史傳統。一代代陸醫大人賡續紅色血脈,忠實履行救死扶傷職責使命,在各個歷史時期始終發揚紅色傳統,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正確辦學方向。
新時代加速推進“雙一流”建設,必須把政治建校擺在首位。陸軍軍醫大學破立并舉狠抓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全面從嚴治校、強力正風肅紀。大學黨委切實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作用,進一步明確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全員重走紅軍長征路,開展“紅色軍醫邊關行”活動,整頓作風紀律,加強正規化管理,筑牢全校師生員工“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紅色軍醫,是黨和國家賦予陸軍軍醫大學的崇高使命。學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結合自身實際改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政治頭腦與科技大腦一體強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政治教員與政治干部一體建設,引導青年學員賡續紅色軍醫血脈、涵養陸醫大情懷、擔當新時代重任,讓“政治堅定、技術優良”成為陸醫大特有的精神標識,確保建設世界一流軍醫大學底色不變、方向不偏、動力不竭。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要贏得軍事競爭主動,必須下更大氣力推進科技強軍,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要加強新興領域預置,加強前沿學科建設,加強新型人才培養,推動新質戰斗力加速孵化生成,進一步強化軍事醫學科研人員的為戰意識,釋放他們的創新潛能,讓科技成果向備戰打仗聚焦。
為激發創新活力、提升管理效能,陸軍軍醫大學實施學術活動常態化管理,建立科研誠信自查機制,制定科技創新激勵管理辦法,完善“有組織科研”和“自主探索”雙驅動的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在全校上下營造了濃厚的教戰氛圍、優良的研戰環境、純正的學戰生態、鮮明的務戰導向。
陸軍軍醫大學牢固樹立“軍事醫學部隊一流、通用醫學世界一流”標準,堅持研為戰、研為教、訓急用、戰好用導向。緊密對接軍隊重大需求,精心組織重大科研項目申報、積極推進前沿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掛牌成立全軍高原醫學研究中心,獲批建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等。緊密對接戰場急需、部隊急用,加強新域新質問題研究,狠抓重點方向、重點領域科研任務推進,系統構建陸軍特色醫學體系。在原創性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突破方面取得多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實現《細胞》《科學》《自然》等雜志主刊原創論著全覆蓋,并在臨床醫學領域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上發表了7篇原創性論著。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促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匯點,高校應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治學策略等方面改革,打破原有體制機制中存在的壁壘,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形成強大創新合力。
一直以來,陸軍軍醫大學通過全周期規劃、階段式發展、精準化支持,不斷強化“旗幟”“標桿”意識,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注重體系布局優化學科專業,圍繞重大貢獻、重大平臺、重大項目和國家軍隊急需,實施一流學科引領計劃,強化學科建設龍頭作用,著力構建層次清晰、相互支持、協同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全面啟動“人才特區”建設試點,深入推進“紅醫三才”工程建設,正式出臺“1+1+X”人才制度體系,探索依托艱苦邊遠地區單位培養選留高學歷人才新路子,拓寬軍地聯合引育人才途徑,發揮育才“磁場效應”,釋放引才“鏈式效應”。建立健全人才評價體制機制,堅持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開辟優秀青年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實施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能上能下”,推動“放管服”改革,積極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降壓,讓“尺子”更準、評價更優,培育崇尚科學、尊重創新、潛心研究、追求卓越的學術新生態。
教育培養人才、人才驅動創新、創新引領發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陸軍軍醫大學將持續瞄準備戰打仗,在探索建設世界一流軍醫大學,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紅色軍醫征程中,展現新作為、創造新業績、作出新貢獻、書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