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工程大學黨委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為軍隊院校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武警工程大學黨委緊盯矛盾問題,緊抓堵點卡點,緊貼戰場需求,堅持培塑科學精神,培育科技素養,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構建起嶄新的科研創新機制,瞄準一線戰場提升轉化效能,打通院校科研“供給側”精準對接基層部隊“需求側”的戰斗力生成鏈路。
通過走訪座談、一線調查、深入研究,武警工程大學黨委深刻認識到科研創新機制既會影響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與意愿,也會影響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戰斗力的效果。為此,武警工程大學黨委結合實際、聚力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打造寬松靈活的科研環境,大力提升科研轉化效能,力爭為部隊輸送更多科技人才和先進裝備。
一是堅持樹立向戰標準,激發師生創新動力。堅持以戰領教、為戰抓教,必須切實把戰斗力標準貫徹到科研創新各領域全過程,力爭在新一輪調整優化中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
武警工程大學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立足學科體系優化、科研力量培育,推動學校科研工作轉型升級。以常態化綜合評價為載體,統籌教師任職辦法、科研實時監測、正向督導激勵,構建教學成果、科研成效、育人質量與任職晉升、評優評先、榮譽表彰聯動模式,建立科學評定、任期輪換、動態交流、有序退出的選優體系,形成科研創新倒逼機制,讓科研人員的待遇與能力匹配。打造多維度立體化全方位創新格局,強化考評結果運用,提高師生教研素養,展開探索式評估考察,以嚴保公平、以嚴促成效、以嚴生動力。
二是創新管理體制機制,釋放科研創新活力。武警工程大學黨委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發力點,持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融入“新時代奮斗觀”大討論,突出理論先行、思想先導,注重總體規劃、謀篇布局,提出新理念,構建新體系,打造新平臺,有效激發了學校建設發展的動力活力。
大學黨委努力打造沒有“圍墻”的大學,先后與國防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建立共建共融共創共享合作關系,邀請專家梳理部隊實際需求、分析科研創新現實難題、集智攻關關鍵領域研究卡點。作為“軍隊創新科技激勵”和“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條件能力共享”的雙料試點單位,武警工程大學堅持先行先試、勇于創新,以“上位法”為指導,制定各類細則辦法,緊盯“三個之變”,確立了“服務院校教學、服務作戰訓練、服務部隊建設”的鮮明導向;建設創新工作站、健全科研激勵機制、增設學術團體白名單、暢通軍地融合創新“高速路”。愈發自由、寬松的科研環境,培育了更多優秀科研人才,獲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立項的科研項目數量也大幅提升。
三是打造人才梯次隊伍,形成良性發展通路。全面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必須以服務部隊戰斗力為指向,把貼近部隊、聚焦實戰作為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要求,著力提升教員隊伍教戰研戰的能力,推動院校對接部隊、課堂銜接戰場。
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關鍵在于建強一支梯次分明、結構合理、專業突出的教員隊伍。大學黨委盯緊辦學育人目標、嚴把選人進人關口、優化育才用人體系、營造拴心留人環境,通過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機制,進一步解決師資方面存在的矛盾。深入實施名師戰略工程,引入軍地高層次人才,對口帶教幫建,采取“領軍人才+創新團隊”“人才+工程”“科學家+”等模式,加強年輕教員任教能力培訓,催生了一批在軍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組織文職教員參加畢業綜合演練、赴部隊代職鍛煉,把準文職教員“姓軍為教”的方向。立足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聚力提升教學水平、強化科研力量、完善育人模式,進一步夯實培養軍事人才、發展軍事科學、服務備戰打仗的基礎。
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針對特色專業和優勢學科,瞄準重點方向、重大任務,著力提升基礎設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學校圍繞實戰化實踐性教學任務需求,推進重點工程、重點實驗室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工大智造”品牌和平臺,把科研創新成果切實轉化為部隊戰斗力。加大基礎性設施設備研發力度,以基礎性設施建設助力專業學科基礎性研究。抓好“四個平臺”開發與運維,開展基層網絡系統建設,構建綜合集成管理體系,提升網上一體化辦公水平。加速教學保障條件換代升級。建設完善各類訓練基地,加快完善“智慧校園”系統,為實戰化教學提供實演實訓實練平臺,進一步提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效率,助推教學方法向智能化、信息化深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