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9月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陜西省寶雞市和甘肅省天水市考察調研。在天水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麥積山石窟,了解當地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情況。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麥積山石窟的淵源可追溯至十六國時期,歷經千載風雨洗禮,至今仍傲然挺立,擁有221個窟龕、3938尊形態各異的造像以及近千平方米的精美壁畫。
在科技的助力之下,這座承載著千年智慧與藝術結晶的寶庫,正以一種全新的面貌煥發著勃勃生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魅力。
現代技術,讓千年遺產走向新生
“麥積山石窟的保護工作,歷來是文物保護領域所關注的焦點。”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張銘告訴記者,面對自然侵蝕、生物破壞等諸多挑戰,該研究所正積極將傳統修復工藝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探索出一條科學有效的保護之路。
張銘進一步介紹,在“麥積山石窟80窟塑像壁畫保護項目”及“麥積山第28、29、51窟塑像壁畫保護項目”中,科研團隊利用X射線衍射、X射線熒光、激光拉曼等高科技分析儀器,對塑像壁畫的制作材料與工藝進行深入研究,為制定精準的保護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
生物病害是石窟保護工作中必須克服的一大難題。為此,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紅外相機、高通量分子測序等先進技術,對致害生物的群落組成、活動時間等進行全面監測,并研發出生物趨避、生物殺滅等新型防控技術,有效遏制了生物病害對文物的破壞。
在預防性保護方面,麥積山石窟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建立了文物風險監測預警體系。該系統能夠對石窟大環境、洞窟微環境、文物本體等進行實時監測,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并處置潛在風險,大大提升了麥積山石窟的風險管控能力。
數字化,讓古老石窟煥發活力
數字化浪潮正為這座古老石窟注入全新活力。張銘介紹,自申報絲綢之路世界遺產以來,麥積山石窟的數字化工作便緊鑼密鼓地展開。借助計算機、高精度攝影、三維掃描等尖端科技,科研團隊已對多個洞窟進行了詳盡而全面的數字化記錄,成功構建了高精度的三維數字模型。在這一過程中,一項項珍貴的文化遺產仿佛在數字世界中獲得了重生。
在數字化成果的運用上,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同樣不遺余力。他們利用3D打印技術,實現了麥積山石窟代表性龕像的等比例復制,使得這些經典造像和洞窟得以在異地展出。在南山博物館舉辦的《東方微笑——麥積山石窟藝術展》中,觀眾通過VR技術全景式領略麥積山的壯美風光,從文化景觀的獨特視角深入理解麥積山石窟的內涵。
“麥積山石窟的數字化保護和開發,不僅是對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更是對其價值的深入挖掘和傳承。”張銘說,通過數字化手段,麥積山石窟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得到了全面展現,為學術研究、藝術創作、文化傳播等領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同時,麥積山石窟的數字化工作也有力推動了文旅融合發展。以“云上麥積”為例,該項目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攝影和三維掃描技術,實現了石窟的“云上參觀”。游客只需輕點鼠標或滑動手機屏幕,便能在“云上麥積”平臺上自由穿梭于洞窟之間,感受千年藝術的獨特魅力。數字化成果的廣泛應用,使得麥積山石窟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展望未來,張銘滿懷信心地表示:“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麥積山石窟的保護水平,同時深化數字化工作,拓展數字化成果的應用領域和范圍,讓千年瑰寶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