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房琳琳 趙漢斌
云南滇池原有594種獨特的土著魚,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保育團隊40多年的努力,成功保護了其中102種,在云南省實現野外人工放流的有4種,滇池金線鲃作為“原住民”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8月24日,記者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云南昆明滇池東岸寶豐濕地并了解到,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團隊多年的努力,實現了諸多土著魚類的野外流放和產業化培育。
在寶豐濕地生態水生物展示區,軟鰭新光唇魚、昆明裂腹魚在水中暢游,花、魚、螺、蚌、鳥協同,多種水生動物和植物和諧共生,共同改善濕地的水體和生物多樣性。這種因地制宜的新型治理模式,正被逐步推廣到更多高原濕地治理實踐中。
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愛介紹,《徐霞客游記》中,記載了一種味道鮮美的滇池金線鲃,也是一種滇池“原住民”。研究團隊2003年從野外引種到繁育基地后,科研人員用4年時間突破了技術難點。2009年開始,滇池里總共人工流放了300萬尾滇池金線鲃,存活率達90%以上。
“2013年,以入滇河道盤龍江為例,我們發現已經形成了400—500尾的滇池金線鲃穩定種群,說明這一瀕危土著魚物種,終于保住了!”
“水生生物多樣性與水生態系統互為依存,而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王曉愛研究員所在團隊,為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水產養殖企業等常年提供種質資源和技術服務,確保科研工作成果為“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