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房琳琳
在彩云之南、洱海上游的大理州洱源右所鎮,碧波之上,海菜花四季綻放。處暑時節,科技日報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云南洱源,看到這里的白族群眾,依托海菜花特色資源,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子。
海菜花,是水鱉科海菜花屬植物,通常在清澈的河湖中才能生長,因此被稱作“清流精靈”和“水質試金石”,它不僅具有生態和觀賞價值,還可作為營養豐富的蔬菜食用。在洱海保護治理的過程中,洱源縣以“產研銷”一體化發展思路,推廣種植海菜。在右所鎮松曲村,海菜也成了致富龍頭產業。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云南(大理)研究院海菜花產業生態研究中心、上海蔬菜集團洱源海菜花種植基地的科研人員,相繼入駐右所鎮,幫助當地群眾改良育種、優化種植技術,縮短了采摘周期,實現全年采收,提高了產量;同時,通過多維度分析海菜的營養組分,科研人員運用綠色保鮮技術,解決海菜花保鮮期短、不易長途運輸的難題,讓脆嫩的海菜花保鮮期提升到12天,可通過陸上運輸,銷往各大城市,為拓展市場提供了科技支撐。
眼下,洱源縣正加快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海菜基地建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著力把海菜產業打造成區域“小而美”的特色的優勢產業和富民強縣產業。2023年,洱源縣種植海菜1500畝,產量2700噸,產值達2160萬元。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