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實習生 譚旺
“核桃樹掛果了,我的心終于踏實了!”盛夏之際,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喬梓鄉長壽村“渝城1號”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廣袤的樹蔭里,基地負責人唐付進看著核桃樹上長勢喜人的青核桃感嘆道。這多虧了科技特派員、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李秀珍及其團隊,解決了長壽村核桃樹長期不掛果的問題,助力當地核桃產業發展。
2011年,唐付進在家鄉建起了280畝核桃核心種植基地,并成立核桃種植股份合作社帶動周邊76戶村民將種植規模擴展到1000多畝。然而,直至2018年,核桃樹卻遲遲未能掛果,農戶們開始憂心核桃基地的效益和前景,甚至有村民將核桃樹砍去燒柴。
“當時投入過大,又遲遲不見效益,感覺對不起村民。”唐付進無奈之下向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尋求幫助,聯系了研究核桃的李秀珍團隊,并邀請其前往長壽村實地調研。李秀珍通過詳細問詢和品種鑒定,發現該村從云南引進的幾個核桃品種并不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再加上管理技術缺乏,導致不結果或產量低。綜合考慮適應性、抗病性和預期效益,李秀珍當即決定來年高接換種“渝城1號”來替換原有品種。
“重慶因為地形和高溫高濕日照寡的光熱條件影響,發展核桃產業不容易。”李秀珍介紹,重慶的核桃產業起步較晚,作為重慶市林科院核桃研究團隊的主研人員,她和團隊成員從山東、河北、新疆、云南等各地引進了20多個品種核桃建立品種比較試驗園,經過幾年的對比試驗,才篩選了“渝城1號”和“清香”2個適宜重慶栽培發展的核桃良種,并逐漸研究集成了配套的豐產栽培技術。“渝城1號”具有結果早、生長勢強、坐果率高、豐產穩產性好、果實品質優良、抗病性強等特性。
“‘渝城1號’是早實核桃品種,早期豐產能力強,嫁接后第二年就會恢復產量,能夠幫助村民盡快扭虧為盈。”李秀珍介紹,經過高接換種和規范技術管護,長壽村8年無收的核桃基地2020年開始情況好轉,每畝收青皮核桃180公斤/畝,折算干果為30公斤/畝,約合市場價收入900元/畝,隨著年產量增加,這為全市核桃低效林改造起到了極好的示范作用。
“現在基地核桃每株掛果數量都比較可觀,最多的掛果有200多個,今年預計采收鮮果能達150噸。”唐付進說,經過嫁接改良后的核桃樹結出來的果子品質很高,核桃吃起來口感回甜,銷路很不錯,核桃樹已經變成“搖錢樹”。
目前,李秀珍團隊的成果已推廣應用到彭水、黔江等區縣,種植20余萬畝,建立“渝城1號”高產示范基地2.5萬余畝。李秀珍說,團隊將繼續選育具有差異化優勢的核桃良種,從口感和特異性等方面著手改進,配套研發綠色高效的栽培技術,加強鮮核桃產品加工和儲藏技術研究,延長核桃青果留存時間,保鮮增值,將重慶核桃做到“小而美”“小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