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謝開飛 李坤 楊雪 符曉波
從全國首張林業碳票的誕生,到深遠海大黃魚的“運動場”,再到南平綠色食品研發中心的創新服務……在“8·15”全國生態日到來前夕,科技日報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福建,一路行走,一路感受。
八閩大地上,綠色種子已生根發芽。福建正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推動傳統產業“轉綠”,打通生態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山海畫廊實現綠色蝶變。
探路“兩山”轉化,林業碳票實現交易
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伴著陣陣擂茶的香氣,村民邱彩立回憶起2021年。
當年5月,常口村領取了編號為“0000001”的全國首張林業碳票,該碳票涵蓋了村里3197畝的生態公益林。經第三方評估測算,監測期內碳減排量達到了12723噸。“碳票賣了14萬元,每個村民分到150元的分紅。”嘗到甜頭的邱彩立說,這是村民們過去沒想過的新鮮事。
“林業碳票是將林木的固碳量換算為減排量后,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它如同每片林子的綠色‘身份證’,證明了其固碳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市場交易。”三明市林業局副局長武輝介紹,三明還探索了“碳票+”模式,不僅讓一張張碳票具備了收儲功能,還實現了其“可授信、可質押、可保險”。
如今,福建仍在不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如三明沙縣搭建起東南地區最大的林權流轉專業化交易平臺,吸引了福建省7個地級市、40個縣(市、區)的林場與林企紛紛入駐,其市場交易主體的覆蓋范圍包括浙江、廣東等多個省份。而在南平順昌,林業資源更是被賦予了新的增值方式——存入“森林生態銀行”,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推進產業“轉綠”,大黃魚有了“運動場”
過去,在福州市連江縣定海灣,漁民養殖使用傳統漁排,養出的大黃魚品質平平。隨著國內首臺深遠海養殖裝備“閩投1號”的投入使用,有了“新家”的大黃魚,口感和品質顯著提升。
“大黃魚生長的適宜溫度在20℃左右。一到夏天,只有在水下10多米深處,才能保持這樣的溫度。”“閩投1號”負責人許航說,“整個平臺有足球場大小,能抵御超強臺風。平臺所處海域風浪大、水流急,仿佛大黃魚的‘運動場’。因此養出的大黃魚口感接近野生魚類,售價也提升了三倍左右。”
“依托智能化平臺,我們只需要1—2名操作人員進行管理。”“閩投1號”智慧養殖負責人范永杰介紹,在智慧操作中心,摁下按鈕,深海養殖網箱即可自動清潔。大黃魚在水下住得好不好,吃得香不香,都有水下巡檢機器人實時監測,形成集約低碳的深遠海養殖模式。此外,“閩投1號”還搭載了海景客房、海上餐廳等多功能艙室,打造出了漁旅融合的“樣板間”。
加快調優調綠傳統產業,讓產業鏈條越拉越長。福州日興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實現了從鮑魚養殖起步,拓展到高端食品精深加工,再升級到海洋生物醫藥創制產業化開發的“三級跳”。該公司董事長江銘福說,鮑魚利用率從原先的不足40%提升到80%以上,讓“一粒鮑”的身價漲了數倍。
發展生態經濟,綠色山水孕育綠色食品
南平市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8.89%,農產品資源豐富。但該市面臨深加工技術基礎薄弱、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當地如何打通“生態資源”向“生態經濟”轉化過程中的堵點?
“南平在福建率先建設了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這是一個由政府主導,專注于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創新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南平市科技局局長譚樹龍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已分別建立肉類加工、筍菌類素食加工等三條標準化中試生產線,以及一個食品品質分析中心。
以該中心配置當地產能最大的真空油炸機為例,它可以將當地的竹筍、食用菌等農產品,在約80℃—120℃的溫度下實現熟化,轉化為口感酥脆、美味可口的休閑即食脆片,同時很好地保持了食品的色澤、風味和營養。
該中心負責人趙志軍博士介紹,中心將從茶、水、竹、食用菌、白羽雞等主要產業入手,服務于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共性技術難點,促進食品產業數字化與標準化技術升級,打造南平高質量的百億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在武夷山山場茶園,新一代茶人敢于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在文化賦魂、科技賦能、產業融合中,踐行著“三茶”統籌發展的使命。而三明市將樂縣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致力于打造輕合金產業園,當地研發的“復興號”動車門鎖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如今,福建正立足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加速推動生態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致力于構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體系,從守護的山水間捧出“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