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今年全國生態日的主題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不斷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環境和質量持續改善。
一組數據,見證我國節能減排之路
2013年到2023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從67.4%下降到55.3%,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核電及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10.2%提高到17.9%。
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等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山東石島灣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商業示范工程建成投運。風電形成從設備制造、開發建設,到運行維護的完備全產業鏈體系,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6.53億千瓦,占總裝機的53.8%。
充電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已建成電動汽車充電樁接近1000萬臺,95%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配建了充電設施,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范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目前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2023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較2012年分別下降超過26%、35%,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了60%以上。
我國重要生態系統修復超1億畝
近幾年,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扎實開展,明確了我國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海岸帶,這“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新成效。“中國山水工程”也成功入選聯合國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復旗艦項目,制定出臺多項涉及生態保護修復的規劃計劃、技術標準,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副司長盧麗華表示,“十三五”以來,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480萬畝,整治修復海岸線近1680千米,濱海濕地超過75萬畝,我國紅樹林地面積已增長至45萬畝。下一步我們將建立健全生態保護修復制度機制,規劃計劃,標準規范,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
后續,自然資源部還將加強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和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監管,推進近岸海域生態保護修復,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展“大美自然”建設重大行動,科學規范實施生態保護修復。
我國林草年碳匯量逾12億噸 居世界首位
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草局召開生態保護修復專題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林草局生態司一級巡視員郭青俊說,森林是集水庫、錢庫、糧庫、碳庫于一身的大寶庫,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據測算,目前全國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首位。據預測,2060年我國難以避免的碳排放約有2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林草碳匯能吸收一半以上碳排放。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主動擔當大國責任、對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壓艙石”,林草碳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青俊說,為鞏固和提升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將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擴大林草面積,增加林草碳庫總量;提高林草資源質量,提升碳匯增量,提高林草生態系統碳匯潛力;加強林草資源保護,減少碳庫損失,強化林草火災防控管理,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減少災害導致的碳排放;推進木竹替代,提高生態固碳效益,強化木竹精深加工,推廣在建筑、包裝、運輸等領域應用。
國家林草局啟動18個林業碳匯試點市(縣)和21個國有林場森林碳匯試點近2年來,試點單位結合實際,制定鞏固提升碳匯能力實施方案,開展碳匯計量監測方法實踐,創新林業碳匯應用場景,探索出多種鞏固提升碳匯能力的途徑與價值實現模式。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總體恢復向好
農業農村部會同水利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3年)》(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持續恢復。2023年長江干流監測點位單位捕撈量均值為2.1千克,比2022年上升16.7%;重要支流監測點位單位捕撈量均值為2.3千克,比2022年上升64.3%。重要區域性指標中,長江中游監利斷面四大家魚卵苗資源量為59.8億粒(尾),是禁漁前2020年的4.4倍;長江下游刀鱭單位捕撈量為30.6千克,是禁漁前2020年的7.3倍。
水生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2023年長江流域監測到土著魚類227種,比2022年增加34種;監測到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比2022年增加3種,新監測到滇池金線鲃、細鱗裂腹魚和四川白甲魚。
棲息生境總體穩定。2023年長江干支流水質評價總體為優,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8.5%,采砂和航道整治等涉漁工程增量開發強度有所下降,但存量規模依然較大。
綜合研判,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穩中有升。2023年長江干流、洞庭湖、鄱陽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等級為“較差”(共6個等級,分別為優、良、一般、較差、差、無魚),相較于禁漁前的“無魚”等級,提升了2個等級;重要支流中赤水河繼續為“良”,岷江從2022年的“差”提升1個等級至“較差”。
(來源:中國科技網綜合自中國網、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