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餐盒、塑料杯、牛奶盒、泡沫塑料……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被統歸為其他垃圾的廢品,因為產生來源分散、回收成本高,常常被忽視,送往垃圾填埋場一燒了之,造成資源浪費。如今在廈門,這些難以分揀、歸類、再利用的低值可回收物不僅“有家可歸”還能“變廢為寶”。
8月13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福建廈門,走進全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看到各類低值可回收物經過破袋、消殺、篩分等流程,最后經壓縮減容后成為工業原材料被送往下游。
“它們最終被做成電腦包、筆記本、晾衣架等再生制品,回到我們的生產生活場景中,其中一些還遠銷英國及歐盟。”廈門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負責人江鳳鳳介紹,分揀中心基于視覺感知、近紅外飛光掃描等AI智能技術,創新性地開發和運用垃圾智能化分選設備,分選準確率達到95%以上,實現了低值可回收物的精細化分類和資源再利用。
廈門市垃圾分類中心主任黃偉林告訴記者,低值可回收物是指那些種類繁多、形狀各異、成分復雜,分揀費時費力,回收成本高,企業不愿意收的廢棄品。盡管它們回收價值較低,但在循環利用中具有潛在經濟價值。對此,廈門政府決定兜底,于2022年12月,建成投用全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打通前端垃圾分類和末端資源循環利用兩個環節。
此外,為了讓曾經的“垃圾”得到高值化“重生”,廈門制定了可回收物目錄,在轄區投放點設置了“可回收物”藍桶,并根據下游需求分選出15個品類,從分揀回收到再生產品,實現了全程信息、數據可追溯。
截至2024年6月,中心已累計回收處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噸,助力減排4.1萬噸二氧化碳,節約2.5萬噸石油,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