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楊雪
七夕來臨,馨香宜人的蝴蝶蘭在大棚中競相綻放,龍潭鎮的花農正將一枝枝鮮切蝴蝶蘭精心打包裝車,準備發往全國各地。8月9日,科技日報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位于福建龍巖永定區龍潭鎮的蝴蝶蘭基地,看到一派繁忙景象。
“我們培育的鮮切蝴蝶蘭品種,花期長、品相好,很受市場歡迎。”龍潭鎮黨委書記吳才開向記者介紹,蝴蝶蘭是該鎮特色主導產業,現已建成全國最大的蝴蝶蘭鮮切花基地,帶動當地近2000人就業,以此打造的“蝴蝶蘭小鎮”正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目的地。
很難想象,蝴蝶蘭基地所在龍巖市永定區曾是“一煤獨大”的礦區,生態破壞嚴重。如今,一間間蝴蝶蘭溫室就建在礦山修復點上,修復后的礦山還種上了菌菇、油茶、水稻。
“永定曾因礦而興,但隨著經濟轉型,大量煤礦關停,留給該區更多的是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裸露等生態后遺癥。”龍巖市永定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翁志強說,煤礦關停、產業結構單一、群眾失業情況嚴重,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為此,當地開啟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系統工程。對照上級自然資源部門下發的廢棄礦山圖斑,永定區自然資源局對全區礦山開展全面“體檢”,綜合分析礦山地形地貌、生態狀況、氣候水文、生物多樣性等。2022年6月,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入選國家級示范項目,獲3億元中央財政補助;永定區同步地方配套資金,引入社會資本,總投資5.48億元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正式啟動。
該項目涉及6個產煤鄉鎮,總面積11.78平方公里,計劃對全區53處廢棄礦山修復點實行“一點一策”,采取分階段、分任務、分工程量的方式開展煤矸石清理、水土流失治理、水生態修復、土地復墾、植被恢復等工作。過去,永定區6個產煤鄉(鎮)有近一半群眾從事與煤炭行業有關的工作,為幫助當地群眾再就業,當地政府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角度,在開展大面積生態修復的同時,培育現代農業。
短短幾年間,通過引進專家團隊、先進技術,原本“斑禿”的礦山上長出蝴蝶蘭、菌草等作物,裝點了山林,也帶來希望。每當看見運載蝴蝶蘭的汽車下山銷售,總有當地人感慨:“以前從這走的貨車運的都是黑煤炭,你瞧,這五彩繽紛的蝴蝶蘭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