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盛夏時節,天邊剛泛起魚肚白,科技特派員馮補紅就拿著試驗記錄表來到試驗田里,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馮補紅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市樂寶農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民不敢動,咱得往前沖?。 痹诿枋鲎约旱娜粘9ぷ鲿r,馮補紅向記者介紹:“新品種的試種最少要3年,通過對比試驗測定它的適應性、抗逆性等性狀,才能篩選出適宜在寧夏推廣的瓜菜品種。”
在吳忠,田間地頭活躍著一批像馮補紅這樣敢于“吃螃蟹”的科技特派員。
近日,記者在吳忠采訪時了解到,近年來,吳忠各縣(市、區)科技局圍繞寧夏“六特”產業持續加大科技特派員選派力度,累計實施313個自治區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項目,有效激勵科技特派員在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科技服務等方面的積極性,帶動更多農民通過科技致富。
積極轉化科技成果
貝貝南瓜皮薄甘甜、口感軟糯、營養價值高,是代餐和輔食的重要原材料,市場需求量較大。然而,2021年,馮補紅推廣這一新品種時,青銅峽市大壩鎮老農李建邦連連搖頭:“別說種了,我活了大半輩子都沒見過,誰知道好不好?!?/p>
農民有畏難情緒,馮補紅先干起來。他一邊調整出100畝集中連片土地種植貝貝南瓜,一邊通過合作社動員種植大戶。從種苗栽植那天起,他就一頭扎進地里,白天按照技術操作規程和種植經驗試種,夜里查找預防病蟲害的資料。
貝貝南瓜最終成功種植,為馮補紅引種新、優、特瓜菜品種開了個好頭。當年,合作社在瓜菜基地共收獲貝貝南瓜15萬斤,銷售額達20萬余元,帶動周邊數十戶農戶就業。
“廣大科技特派員聚焦農業重點產業、特色產業挖掘技術需求,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轉化先進適宜科技成果,有力推動了特色產業發展。”吳忠市科技局副局長馬遷說。
在鹽池縣,科技特派員、鹽池縣九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國和引進轉化海爾集團旗下卡奧斯工業互聯網技術平臺,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灘羊養殖中。通過羊臉識別和電子耳標技術,實時動態監控羊只數量、活動量、飼草食用量及體溫等數據,實現精細化養殖、科學化飼喂。
“我們在給海爾集團供應羊肉時了解到,通過工業互聯網,智能冰箱可以高端定制、一鍵下單。受到啟發,我們和海爾集團合作探索‘智慧養羊’?!编崌驼f。
傳統養殖有了科技范兒,當年羊肉銷售額就突破2000萬元。如今,鄭國和將鹽池灘羊肉打入樂家誠品、海爾食聯網、海爾生態、海爾智慧社區等新型銷售平臺,使鹽池灘羊肉走進更廣闊的中高端消費市場。
多年來,吳忠市已培養科技特派員1224人(家)。其中,自然人科技特派員475人,以個人身份到農業農村一線開展創新創業和科技服務;法人科技特派員749家,以單位名義從事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創業,服務產業和區域發展。
不斷拓展服務模式
在吳忠紅寺堡區,一頭母牛出現難產,4個小時都沒有動靜,梁彩云接到消息后迅速來到現場,擼起袖子助產,僅用20多分鐘就讓小牛犢呱呱落地。這位年輕女獸醫來自紅寺堡區農業農村局,能進氣味難聞的豬圈,也能給牛羊做凍精改良,還在畜禽養殖方面創新研究,贏得當地農民交口稱贊。
自2019年被選派為科技特派員后,如何更好為農民提供服務,就成為梁彩云盤算的頭等大事。農戶缺資金、缺勞力、缺技術,為讓他們在養殖上少走彎路,她專門制作牲畜病狀示意圖,還給自己制定了分片服務時間表。
據介紹,吳忠各級科技管理部門不僅吸納像梁彩云這樣來自相關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成為科技特派員,還廣泛挖掘一批用得上、可持續的“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引導他們通過項目合作、長期聘用、顧問指導等多種形式為農解憂。
吳忠市振龍富興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譚振龍就是一名“土專家”。
在利通區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內,譚振龍引進并優化的一臺小麥勻播機賺足眼球。這臺勻播機安裝了北斗導航設備,駕駛艙內無需司機操作,能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自動攏起的田壟整齊均勻,每千米誤差控制在兩厘米內。
隨著北斗導航、物聯網等新裝備技術在寧夏農業領域陸續應用,為了帶領社員在致富路上實現“彎道超車”,譚振龍在農機智能化和精準化上下足了功夫。
譚振龍積極開發農民買得起、用得好的農機產品,并把智能監測、農田物聯網等技術融合到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中,應用到小麥套種玉米、蔬菜栽培等方面,實現了提高播種精度、土地利用率和作物產量的目標。
持續強化示范力度
在同心縣,提起科技特派員顧有權,老百姓無不稱贊:“他助人為樂,帶著我們種植地黃、銀柴胡、貝母、金銀花、黃芪等20多種中藥材,也示范推廣小雜糧‘張雜谷13號’和‘張雜谷19號’?!鳖櫽袡嘀饕獜氖轮兴幉暮托‰s糧種植、產地初加工、收購與銷售工作。在不同作物的生長季節,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種植戶種苗移栽、病蟲害防治等技術。
在同心縣預旺鎮南塬村,顧有權建立了糧食高產示范基地和中藥材示范基地,先后免費培訓學員885人次,培養種植能手23人,這些種植能手相繼成立了合作社。
“只有持續強化示范力度,才能鋪就共同致富道路?!瘪R遷認為。吳忠市鼓勵科技特派員與涉農企業及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合作,以點帶面、輻射引領,助力科技強農一路生花、鄉村振興碩果飄香。
長期以來,利通區扁擔溝鎮烽火墩村蘋果產業面臨品種單一、種植水平低等問題,很多果農看效益不好,紛紛轉了行。科技特派員王玉靜嘗試蘋果套袋技術,依托“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建立了吳忠市玉靜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他帶領鄉親們采用新技術、引進新品種,使200多戶果農干回老本行,全村蘋果樹種植面積回到4000畝的歷史峰值,每畝利潤至少1.3萬元。
“一個村富了不算富,所有人富了才算數。”寧夏同心縣伊楊現代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科技特派員楊堅帶動5230戶農民從事養殖產業,先后為150名下崗工人提供就業崗位。他還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聯盟,帶動43個村“跨村聯建共富”。
“我們將繼續支持科技特派員發揮‘領頭雁’作用,在發展產業和服務群眾方面,希望‘吃螃蟹’的人越來越多,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瘪R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