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雍黎?實習生?譚旺
7月26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扛起新使命 區縣談落實”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聚焦兩江新區。作為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重慶經濟發展主戰場和重要增長極,兩江新區聚焦低空經濟、生物醫藥、AI機器人產業,對每個產業量身定制“一個行動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批應用場景”,以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發布會現場。兩江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兩江新區正全力塑造科創‘新優勢’。”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許宏球介紹,兩江新區擁有5000余家科技型企業、9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建成市級以上研發平臺500多個,居全市第一。在西部最大的數字經濟產業園——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里,近萬家企業、超8萬名人才匯聚。在西部創新之湖——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周邊,聚集了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50余家新型研發機構、5000余名科創人才。
“兩江新區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聚焦生物醫藥、低空經濟、AI機器人等領域精準發力,對每個產業量身定制‘一個行動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批應用場景’,以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潔表示。
一方面,兩江新區不斷做優“存量”,培育主導產業發展“新動能”。
李潔介紹,兩江新區打造了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中國汽研等市級以上研發平臺500多個,形成了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高端矩陣,世界首塊車規級超高能量密度全固態鋰電池等一大批擁有“中國技術”、實現“中國智造”、建立“中國標準”的硬核產品接連問世。
同時,兩江新區還建成市級數字化車間107個、智能化工廠22個,數量位居全市第一;啟動建設3個行業產業大腦,整體生產效率提升了30%。
兩江協同創新區。兩江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另一方面,兩江新區還在做強“增量”,拓展新興產業發展“新空間”。
瞄準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新區加快發展空天信息、綠色低碳、未來通信等新興產業。比如空天信息,重慶九成以上的項目落戶在新區。作為該市科技創新布局的重點實驗室之一,明月湖實驗室也將在今年內掛牌,未來將匯聚10名以上院士級別科學家到兩江,為重慶新材料產業發展“錦上添花”。
此外,兩江新區不斷激發“變量”,完善科技創新發展“新生態”。目前,兩江新區的創投體系規模已經達到了200多億元,從一個商業想法到初創企業再到成熟企業都能得到資金支持;建設了“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重慶市技術轉移研究院等成果轉化平臺體系,打通從科技創新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同時,新區堅持每年拿出不少于1億元資金兌現人才政策,為人才提供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許宏球向海內外人才發出邀請,兩江新區將把最美的地方留給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