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路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每天早上9點的張江藥谷,數萬名生物醫藥從業人員開始“流動”起來。和黃醫藥的首個國產結直腸癌抗腫瘤新藥呋喹替尼膠囊;君實生物的首個國產PD-1抑制劑特瑞普利單抗;復星凱特的國內首個CAR-T產品阿基侖賽注射液……眾多全球首創、國內首個創新藥在這里誕生。
今年7月是張江科學城誕生32周年。歷經32年發展,張江科學城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成為全球研發高地,細胞和基因治療、AI藥物研發等未來產業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張江科學城一角。張江科學城供圖
筑起原始創新策源高地
傳統新藥開發“十年十億美金”,還往往歷經“九死一生”,這已是生物醫藥行業的共識。如果將AI應用于新藥研發,從靶點發現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的確定,研發時間與經費投入將大大減少,生物醫藥產業格局可能驟然發生劇變。
2021年12月,輝瑞新冠小分子口服藥PAXLOVID成為全球首款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準上市的藥物。在其研發過程中,晶泰科技團隊與輝瑞科學家聯手,僅用6周就確認了藥物優勢晶型,助力該藥提前3到6個月上市。相比傳統的藥物晶型預測流程需要數月以上,輝瑞的一位首席科學家驚嘆,這種AI藥物篩選模式,改變了輝瑞公司分子篩選工作的方式,極有可能顛覆整個行業。
晶泰科技讓新藥發現從“勞動密集型”的實驗試錯模式,向“計算密集型”的自動化智能研發模式轉型,助力藥企創新轉型、降本增效。目前,全球排名前20的跨國藥企中有16家都與晶泰科技建立了穩定合作。
率先打破歐美基因編輯技術專利壟斷的輝大基因,已開展全球首個RNA基因編輯技術在眼科適應癥的案例;率先成為AAV基因遞送快跑選手的天澤云泰成立兩年就實現兩款在研產品臨床獲批……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顛覆式技術正加速賦能生物醫藥產業,張江科學城正搶抓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促進新藥百花齊放。
經過32年發展,張江科學城已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最集聚、研發管線最多、新藥成果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已成功將“張江藥谷”打造成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一張閃亮的名片。今年,上海全市獲批國產1類新藥共3個,其中張江科學城獲批兩個;目前張江科學城累計超過20個1類新藥作為MAH持有人產品獲批上市,其中10個在上海生產;累計獲批創新醫療器械23個。
張江科學之門。張江科學城供圖
先行先試激活創新源頭
“環境對于創新藥企業來說,就像水土,水土不服就會‘生病’,政策就是一個風向標。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推出,呋喹替尼成為上海首個試點,讓產品至少提前三年進入市場。”和黃醫藥執行副總裁崔昳昤說。
18年前,和黃醫藥在張江科學城種下了一?!耙鲋袊瓌撔滤帯钡姆N子。如今,呋喹替尼成為上海首個成功“出海”美國、歐洲兩大標桿市場的中國原創新藥。這一過程展現了張江科技城如何破解“一粒藥”困局。
在MAH制度出臺之前,創新藥企有一道難跨過的門檻——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存在捆綁的問題。2016年,在多個政府部門的合力推動下,呋喹替尼成為上海試點MAH制度后,首個獲得創新藥許可的試點品種。崔昳昤表示:“這項如今已覆蓋全國的制度,將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允許創新藥研發企業將生產外包給其他企業,解決了很多創新藥企缺少固定資產的問題。”據介紹,首款創新藥呋喹替尼從2018年獲批至今,銷售額已突破19億元。
除此之外,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制度、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入境檢疫改革等一系列創新制度,相繼在浦東試點試行,加速了生物醫藥原始創新和產業化進程。
推動細胞基因外資準入、跨境分段生產、創新藥定價等無一不切中企業研發生產的痛點、難點……依托浦東先行先試的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優勢,張江科學城不斷激活創新源泉,加速賦能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藥明巨諾的CAR–T細胞治療商業化產品出境首單的患者正在積極篩選中。“我們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要順利出海,第一步必須獲得境外患者的免疫細胞,在36至44小時之間送到國內工廠制備后,再將成品運送至境外的醫療機構?!彼幟骶拗Z政府事務和公共關系部負責人孫靜告訴記者,這意味著12個政府部門要在36小時內完成一場監管接力賽。如今,企業的實際需求已落地為一套適用于CAR-T細胞治療商業化產品的跨境實操方案和流程?!拔覀儗τ陂_發海外市場更加充滿信心?!睂O靜說。
張江藥谷。張江科學城供圖
構建全鏈條創新藥“試驗田”
今年3月,科州制藥的1類創新藥科露平獲批上市。從立項到上市,科州制藥走過了整整15年。談及扎根張江的原因,科州制藥創始人田紅旗坦言:“在張江藥谷,從研發、制劑到安全評價,做新藥的各個環節一應俱全,不出張江統統都能搞定。”科露平在獲批后立刻進入《浦東新區創新藥械產品推薦目錄》(2024年第一批)。對于納入目錄的產品,區屬醫療機構將限時入院并優先使用。
基于基礎科研帶來的“最先一公里”創新優勢,張江科學城也正廣拓“最后一公里”空間,努力打造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
6月24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批準谷美替尼片在日本上市,這是中國科學家和中國生物醫藥公司自主研發,第一個以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為主體在日本申報獲批上市的創新藥,谷美替尼片在張江孕育、落地,開花、結果,這是中國創新藥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成果。
“我所圍繞促進新藥成果轉化,建立了規范、合理、有效、符合新藥研發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入分配和激勵制度。比如,成果轉化收益終身制,科研人員即使退休了也能獲得轉化后收益。藥物所支持科研人員通過創業進一步孵化新藥成果,向他們提供了‘全下海’和‘半創業’兩種選擇?!鄙虾K幬锼晒D移轉化處副處長李平說,上海藥物所更著力放大“科學家+企業家”所帶來的“1+1>2”的成效。剪去束縛科研人員手腳的“繩子”后,上海藥物所已有多位成果發明人走上創業之路,將他們研發的新藥成果進行市場化運作。
張江科學城用科學、精準的機制體制,讓科研公共資源高效運轉。而基礎性功能平臺高水準的開放、共享,為其夯實了創新根基。早在2004年,為解決創新藥企的高研發成本、研究瓶頸等共性問題,張江便成立了國內首家專業的國家級生物醫藥孵化器——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叭缃?,張江各類公共服務平臺近200個,形成了從靶點發現到注冊上市、委托生產等涵蓋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專業服務體系。這些平臺相繼啟用,為生命健康企業的研發按下‘加速鍵’?!逼謻|生命科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剛說。
要素齊全的產業創新生態也吸引了全球藥械20強中的2/3、全國醫藥百強企業中的1/3在張江科學城布局。如今,強生JLABS@上海、羅氏中國加速器、西門子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超過20家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正利用大企業的技術、資本和平臺優勢,賦能初創企業提速研發進程,推動成果孵化。
在這片科創熱土上,變革每一分鐘都在發生。一個個鮮活的數字,一項項扎實的舉措,一個個清晰的目標……一個更高水平的全球化產業生態圈正在構建,將推動更多原創新藥從張江科學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