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通訊員 曾曉榮 周偉翔
“對比傳統的魚塘養魚,蓮(稻)鱉(魚)綜合種養更科學。首先中華鱉品質得到提升,肉質和風味都優于常規池塘養殖模式,深受消費者喜愛;其次產業鏈得到延伸,中華鱉常規池塘養殖價格一般為50-80元/斤,而生態養殖模式價格為120-150元/斤,農民收入穩步提高,每畝多增加6000元以上。”7月18日,江西省科技特派團廣昌水產團團長賀剛介紹。
近期,江西省科技特派團廣昌水產團賀剛團長一行精準對接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下沉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比如,聯合江西省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贛中站,為廣昌縣頭陂鎮昌鋒益農場和廣昌縣新溪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帶來了1500多斤的中華鱉和10000尾新品種禾花鯉“乳源1號”魚種。魚種共投放稻田、蓮田生態種養30多畝,每畝300尾左右,該品種經廣東科研所研發10年,現已上市3年左右。
為幫助群眾增收,服務廣昌的水產科技特派團因地制宜開展科技創新,進一步引導和帶動水產養殖綠色健康發展,加快推進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開展了廣昌縣蓮(稻)鱉(魚)綜合種養現場培訓觀摩會,現場指導養殖戶在蓮鱉(魚)生態養殖、稻魚綜合種養等方面下足功夫。
據了解,“蓮鱉菇種養基地”在科技特派團指導下,采取生態綜合養殖模式,將水體營養循環利用,最大程度提高水體漁產力,讓養殖戶的飼料及人工成本降低了、綜合效益提高了。
科技特派團把養甲魚“真經”送到田間地頭,讓廣昌的甲魚養殖戶不僅“鼓了口袋”,還“富了腦袋”。下一步,廣昌縣科技局將加大力度促進科技成果在田間地頭的實際運用,實現農業產業振興,促進科技強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