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孫明源 滕繼濮 魏依晨
零碳工廠里,機器人各司其職、運轉不停;循環經濟園區中,廢舊物品經過自動化設備處理,變廢為寶;鋼鐵廠內,自動化設備取料、送料,粉塵不再彌漫……
6月底至7月初,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江西,探尋江西省各產業領域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秘訣。
超級工廠零碳運行
走進佛吉亞歌樂電子(豐城)有限公司的超級工廠,記者看到,在潔凈明亮的生產車間,各條自動化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轉,機械臂有節奏地揮舞,智能搬運機器人則在生產線之間穿梭,自動避讓行人。
該工廠主要生產汽車顯示屏、座艙電子和自動駕駛領域相關產品。
“這家工廠的特點,可以用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來概括。”佛吉亞歌樂汽車電子事業部中國區總裁錢延彪說,同時,它也是一座零碳工廠。
佛吉亞歌樂電子(豐城)有限公司超級工廠生產車間。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攝
工廠的外墻面設計有多個數米高的巨型“扇葉”。佛吉亞歌樂電子(豐城)有限公司總經理繆漢東告訴記者,這些“扇葉”可以根據光照強度和室內溫度自動擺合,從而降低室內能耗。
此外,這家工廠還采取多種措施實現節能減排。佛吉亞中國區首席運營官李麗提到,工廠地下安裝了多臺地源熱泵,可以利用地下水恒溫的特性,對工廠溫度進行調節;廠房上方安裝了光伏設備,為工廠提供清潔能源;工廠采用的能源管理系統能夠實時監控主要設備的能耗狀態。
佛吉亞歌樂電子(豐城)有限公司超級工廠智慧物流系統。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攝
“自2023年投產至今,工廠已推行超過30個節能減排項目,共實現節能839兆瓦時,減碳422噸。”錢延彪介紹。
循環產業智能升級
1982年生產的北京牌電視,2002年生產的創維牌電視,2008年生產的康佳牌電視,2017年生產的小米牌電視……在豐城市循環經濟園區,兩面相連的墻上,陳列著各個年代、不同品牌的廢舊電視。
格林循環公司大樓里的“電視墻”。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攝
這面“電視墻”位于格林循環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林循環公司”)大樓里。來自全國各地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正是這家公司用于生產的“原材料”。
“我們企業每年要回收廢舊塑料、家電10萬多噸,生產的可再生塑料顆粒將再次進入日化包裝、家居、汽車、電子電器等多個領域。”格林循環公司董事長秦玉飛說。
通過公司的實時視頻監控系統,記者看到,經過破碎后的廢舊材料正被輸送至自動化設備中,進行色選、人工智能分選、造粒、改性等一系列處理工序。
格林循環公司大樓里的“電路板墻”。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攝
“我們這幾年重點研發的技術方向之一,就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廢舊物品的拆解流程當中。”格林循環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的電子產品設計越來越規則化,更加有利于采用人工智能手段解決廢舊物品拆解問題。
循環經濟產業是豐城市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豐城市循環經濟園區共有175家企業。去年我們園區實現產值420億元,創造稅收30億元。”豐城市循環經濟園區主任曾國輝告訴記者。
鋼鐵工廠綠色轉型
記者走進新余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鋼集團”)智能環保綜合料場集控中心,值班人員正坐在大屏幕前,監控各個操作流程。
“綜合料場的設備可以遠程操作,值班人員在集控中心就能對設備進行一鍵啟停。”新鋼集團煉鐵事業部原料作業區副主任胡洪波介紹。
新鋼集團智能環保綜合料場集控中心。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攝
幾年前,這里完全是另一種景象。胡洪波回憶,原來的綜合料場是露天的,需要工作人員在現場操作設備。每逢刮大風,露天料場粉塵便到處飛揚;一旦下大雨,原料就被雨水浸泡,甚至被沖刷到附近的河道中,河水也變了顏色。
2019年,新鋼集團智能環保綜合料場啟動建設,2020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成為鋼鐵行業首個數智孿生料場。
胡洪波告訴記者,智能環保綜合料場擁有6座大棚,原料不再遭受風吹雨淋。而且,綜合料場同步采用了自動化、智能化的翻車系統、接收系統和送料系統。不但如此,各個流程都應用了除塵系統,減少粉塵造成的空氣污染,綜合料場周圍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總體上,我省實現經濟發展‘高質量’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并進,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實現良好開局。”江西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劉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