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前,李偉博士正在查看各項數據情況,利用草莓培育的“空檔期”,對數字草莓示范園中的移動機器人、自動傳感器等設備進行檢查,為下半年在設施數字草莓栽培示范溫室開展數字化種植實驗做好準備。
數字草莓示范園坐落于長豐縣。作為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通過多年努力,如今已成功躋身全國百強縣、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同時還是全國設施草莓第一縣。
讓我們一起走進長豐縣,探尋一顆草莓背后的科技付出,感受科技賦能與鄉村振興發展的有效融合。
為什么長豐縣能發展成全國設施草莓第一縣?
回憶艱苦歲月,發展產業脫貧。
長豐縣1965年建縣,因旱澇頻發等原因,經濟發展較為落后。
1969年,就有農戶開始種植草莓,1989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長豐縣加大了草莓種植推廣力度,引進了設施栽培技術,通過種苗繁育、新品種引育與栽培示范、標準化生產、綠色防控等手段,將草莓變成群眾增收的致富果,目前全縣農民收入近一半來自草莓經濟。
在科技賦能助力鄉村振興方面開展了哪些行動?
長豐縣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科技優勢,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引進智慧農業谷、中國菌物谷等高能級農業科技平臺,促進農業向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2020年,“合肥智慧農業谷”在長豐成立,重點圍繞農業傳感器、大數據、機器人、新材料等領域,從應用基礎研究、核心關鍵技術、集成創新應用三個層次開展研究,實現人工智能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
走進吳山鎮江淮園藝公司的育種基地,可以看到田里用來育種的各類瓜果蔬菜。長豐縣聚焦種業“芯片”,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擁有12大型農作物育種育苗企業,實現種業產值達20億元左右,其中“江淮園藝”“安徽國豪”入選全國種業陣型企業。
傳統農業如何與科技“雙向奔赴”?
長豐縣堅持科技龍頭引領,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我們將利用智慧農業谷等‘五大平臺’,加速智能菌房、測土機器人等成果轉化,賦能升級‘大田作物、草莓、奶業、碧根果、稻蝦’5個農業全產業鏈,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增值文章,實現產業增收、農民增富。”長豐縣副縣長倪志波說。
從第一株草莓到成為全國設施草莓第一縣,再到如今的“數字草莓”之路,長豐縣正在把科技作為發展農業的新動能,繪就出一幅幅美麗的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