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陳汝健
在河北省盧龍縣“甘薯科技小院”實驗田里,司增志和他的研發團隊正頭頂高溫選育登記紫薯新品種。
司增志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的一名副教授,他先后帶領20余名研究人員潛心研究甘薯脫毒技術,為盧龍提供脫毒薯苗2億余株。
插上科技“芯片”的脫毒薯苗,在地處燕山腳下的盧龍縣快速生根發芽,成長為20億元大產業,使“中國甘薯之鄉”這塊“國字”招牌越來越亮。
脫毒甘薯已奏響鄉村振興的“致富曲”,讓我們一起走進盧龍,探尋濱海之城是如何擦亮“薯縣”的“國字”招牌?又緣何破圈出海,走向世界的?
“薯縣”為何落戶“甘薯科技小院”?
因土壤通透性好,賦予盧龍種植甘薯的天然優勢。早在2000年前后,這里種植甘薯面積多達38萬畝。
多年的紅火種植,給薯苗帶來多種病毒,使種植面積一再下降。為破解這一難題,盧龍縣聯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建立了“甘薯科技小院”,并在甘薯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帶動下,大力推廣甘薯脫毒培育技術,為甘薯品質提檔升級。
“我們開展了甘薯脫毒、品種篩選和培育等多項課題研究,研發了適合本地種植的甘薯新品種,推廣脫毒甘薯種植面積5萬余畝,畝均增產可達30%,輻射帶動5000余戶農民。” 司增志說。
甘薯種植如何“鏈”出好“錢景”?
近年來,盧龍縣通過加強科技支撐,優化品種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我們目前的甘薯種植面積達到了12萬畝以上,培育了200多家甘薯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組織,以及河北中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龍頭企業,形成了‘育、推、種、加、銷、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盧龍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姜濟川說。
小甘薯如何破圈出海走向世界?
為做大做強甘薯產業,盧龍縣引導龍頭企業向深加工發力,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我們先后開發出薯條、薯脯、薯干等多款膳食纖維產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國內外。” 秦皇島高成食品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李天明說。
產品多樣化、產銷一體化和品牌國際化,正成為盧龍甘薯產業發展的創新場景。
“我們的甘薯淀粉和粉條,遠銷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貿出口額8800多萬元。這為我們開拓海外市場增添了底氣。” 盧龍縣委書記張志明說。
如今,在一棵棵長勢喜人的甘薯秧下,體態飽滿、顏色鮮艷的甘薯即將嶄露頭角,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致富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