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操秀英 張琦
在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轉子車間里,身穿藍色工裝的主任級制造師焦萬軍坐在工位機前,通過“云網”系統獲取當天的加工任務和所需的數據文件。在他的身后,轟鳴的數控車床正在執行切削指令。有著近30年工作經驗的焦萬軍已經適應了全新的“屏上”工作方式。
數字化和智能化,讓成立于1952年的沈鼓,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浪潮中,依然屹立潮頭。
作為全國最早建成的工業基地之一,遼寧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特別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礦產冶金等產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遼寧積極推動傳統制造業擁抱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邁向高端,奮力打破“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遼寧,探究“共和國工業長子”的轉型升級之路。
向“智”而行
6月15日,記者走進鞍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鞍鋼”)煉鐵集控中心,看到長達75米數字化大屏幕幾乎布滿整整一面墻,數字大屏上顯示著6個高爐的主要參數。
“以前完全是依靠操作人員的經驗來判斷高爐的運轉情況,現在,高爐的各項指標在系統里一目了然,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及時做出調整,高爐運行的穩定性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極大提高。”鞍鋼煉鐵工廠生產技術區域工程師溫利罡告訴記者。
溫利罡提到的系統,正是鞍鋼近年來斥巨資打造的智慧煉鐵大數據應用平臺。在鞍鋼,這樣的智慧平臺還有不少。2021年以來,鞍鋼集團累計投資41.5億元,實施300余個項目,相繼建成齊大山智慧采礦、關寶山選礦黑燈工廠、5G+智慧煉鋼、精鋼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標桿示范項目。
時而是快速旋轉的紅色手絹,時而是輕盈舞動的晶瑩雪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沈陽分會場的演出中,舞臺兩側半空中8塊2米×2米的顯示屏惹人注目。“手持”顯示屏的是8名身份特殊的“舞美設計師”,它們正是來自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的工業機器人“天團”。
這不是新松機器人第一次“跨界”演出。新松的工作人員介紹道,每一次“跨界”的背后,都是科研團隊對機器人后臺程序的全新定制,也是對國產機器人的可靠性、精準性和智能性的全新考驗。
“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方向一定是智能化。”新松總裁張進說,面向未來,新松正圍繞AI大模型、智能視覺感知、數字孿生、結構仿生等技術領域進行深入探索,培育孵化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賦能傳統制造業,是遼寧激活“老家底”的重要抓手。今年,遼寧將推進20個以上5G工廠、10個以上“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建設,累計建成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超百個,同時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促進中小企業“智改數轉網聯”。
向“高”攀登
2023年2月,沈鼓集團研制的我國首臺套9兆瓦級大型海上平臺壓縮機在某海域海上平臺一次投運成功,填補了海上油氣平臺用壓縮機的國產化空白。
“近年來,我們始終保持6%左右的科研投入,推動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戴繼雙說。
此外,沈鼓集團還開發出高壓空氣儲能壓縮機,并相繼中標世界首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全球最大的液化空氣儲能項目等多個儲能示范工程。從海拔3000米的青海格爾木到江蘇金壇地下1200米的深地鹽穴,沈鼓儲能壓縮機在多個壓縮空氣儲能工程中平穩運轉。
“我們是做鼓風機起家的,但我們現在已經不做這個產品了。”戴繼雙說,“我們要做別人都做不了的高端產品。”
雖然已經不再生產鼓風機,但公司名字里的“鼓”字一直保留著,“現在,‘鼓’的含義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戴繼雙說。
這也是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向高端突圍的縮影。近年來,遼寧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建成全國唯一的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累計培育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2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6家,“國和一號”屏蔽電機主泵、“太行110”重型燃機等一批大國重器實現突破。2023年,遼寧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1%,高端裝備制造業占比達到25.7%。
向“智”而行,“老家底”得以煥新;向“高”攀登,“老家底”潛力無限。遼寧,正在為打贏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遼沈戰役”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