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馮義輝吃完午飯顧不上休息,就一頭扎進了綠油油的玉米地,為正在拔節的植株進行補水。
馮義輝所在的
深居西北內陸,地處天山腳下,制種玉米為何能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一張“金色名片”?讓我們一起走進新疆昌吉,探尋一粒小小的玉米種子,如何撬動起“幸福產業”。
昌吉市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豐富的光熱資源和良好的灌溉條件,為玉米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
近年來,昌吉市成功探索出一條“公司+農戶+制種玉米基地”的產業發展之路,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在一粒小種子上做好大文章,良種遠銷國內外各大玉米主產區。
昌吉市榆樹溝鎮勇進村種植大戶馮義輝說:“雖然制種玉米不能直接當商品糧一樣對外
馮義輝今年與新疆華西種業有限公司簽訂了214畝的制種玉米種植合同,并由公司安排專人提供選育、播種、田間管理等全方位服務。
昂一個龍頭,帶一個鏈條。該企業先后流轉了勇進村近1.4萬畝土地,與200多名村民簽訂了種植訂單,建起了萬畝制種基地,畝均收益達3300元。
一粒粒彩色的種子,渾身都是創新點。在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內,機器轟鳴,玉米經過撿穗、烘干、脫粒、精選、包衣等標準化生產程序后,變身優質商品良種,封入包裝后銷往市場,等待著下一年的豐收。
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舍剛說:“我們現在有100多個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品種,產量非常高,今年我們科研投入的預期目標是9000萬到一個億,明年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增長,達到1.2億這樣一個投入。”
眼下,昌吉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在進行提檔升級,科研育種創新基地正在加緊建設。
昌吉市副市長海拉提·哈布都拉表示,昌吉市將堅持科技賦能種業振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粒粒包裹著科技創新的玉米種子,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共同奏響昌吉市鄉村振興的動人交響曲。
(梁樂 科技日報記者 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