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華凌
夏日炎炎,長城內外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只見一架灰色的無人機飛起,沿著如巨龍蜿蜒的長城徐徐前行。
“人到不了、眼看不到的地方,特別是山脊外側,無人機就派上用場,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對長城進行巡查?!苯眨本┦醒討c區大莊科鄉香屯村長城保護員王東旺一邊操作著無人機遙控器巡護長城,一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歷史的見證,其修繕和保護工作一直備受關注。近年來,北京積極推動研究性修繕項目,堅持最低程度干預,保留長城古樸風貌,同時應用科技手段進行預防性保護,探索新的路徑,努力讓古老的長城在新時代煥發青春的活力。
遵循“最小干預”原則
作為北京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北京市延慶區境內長城達179.2公里。自上世紀50年代起,該區便開始進行長城保護與發展的探索。
今年初,八達嶺西段長城修繕工程啟動現場踏勘。這段長城范圍主要是64號至66號敵臺間的墻體,全長700余米,計劃今年三季度具備通行條件。屆時,全長23.3公里的八達嶺段磚石長城將實現全線貫通。
“此次不同于以往的一般性保護修繕,主要開展研究性修繕。”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于海寬介紹,“研究性修繕就是結合考古、力學等分析,不恢復最初的建筑形態,而是遵循‘最小干預’原則,保留長城‘野味兒’,主要對坍塌部位開展局部歸砌、局部歸安、基礎穩固、重新組織排水措施等,并對現存植被進行科學分析?!?/p>
長城修繕的理念在不斷演進。從最初的“殘狀修復”到“以搶險加固、現狀保護為主的保護性修繕”,再到如今,北京市將長城保護工作的重心由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轉變。
于海寬說,2021年啟動的延慶大莊科長城修繕工程中,選取大莊科香屯段長城作為試點,利用智能物聯網設備以人工智能打卡和慢直播定幀的方式,保存修繕項目的實施過程和周邊植被的生長情況,構建長城保護全過程可回溯追蹤的數字化檔案。工作人員在北京市首次引入正規考古發掘,探索實施“精心修長城、邊修邊研究”的修繕、考古、研究并重模式,在長城保護理念、修繕技術和多學科合作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多項成果。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黨委書記李六三在2024八達嶺長城文化論壇·主題論壇上指出,將認真完成八達嶺段64號至66號保護修繕設計工作,以考古勘察為依據,以多學科研究為手段,以數字化跟蹤記錄為保障,形成包含考古、勘察、測繪、設計、施工、評估、利用全業務鏈條的全周期閉環管理,形成具有示范性的設計施工方案。
加強預防性保護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只有把長城的本體和附近的環境保護好,才可能談得上保護傳承?!北本┦形奈锞贮h組書記、局長陳名杰表示。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文化景觀,長城的生存與氣候、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例如,歷經幾百年自然氣候和人為活動因素影響,明代長城很多段墻體的穩定性和完整性面臨嚴峻挑戰。長城的形變和殘損程度及發展趨勢是保護中尤為關注的問題。
2019年,北京公布的《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提出,到2035年,通過搶險、日常維護等手段,北京市將實現長城本體和載體全線無險情。
“預防性監測技術在長城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本┦形奈锞诌z產管理處處長畢建宇表示,“通過對長城的形變、殘損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能夠及時發現安全隱患,為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其還能為長城的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和決策參考,推動長城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與北京建筑大學戰略合作機構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在國內率先開展基于北斗、加速度、氣象等多模態融合的長城形變監測技術研究,2023年首次啟動北京全域長城航拍監測,完成密云區和延慶區352公里長城資源的航拍和數據分析。
“我們共獲得7萬多張航拍照片,通過正射影像及三維建模,對圖像上顯示的病害類型和段落進行標注,分析北京長城的典型病害。通過持續獲取數據,可實現病害變化的自動識別,推動科學保護長城。”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主任規劃師劉昭祎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