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代小佩 張曄
在一條數字化生產線上,巨型機械手臂吊裝著零部件緩緩移動,數字操控、自動檢測、智能裝配,平均每25分鐘就能下線一臺輪式起重機底盤。
這是徐工集團的核心企業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重型”)生產車間的一角,也是江蘇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以下簡稱“智改數轉”)的縮影。
截至2023年底,江蘇兩化(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9年全國第一。近年來,各地制造業都在加快數字化轉型,江蘇的成績單為何如此亮眼?日前,“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江蘇,記者深入探訪工廠車間尋找答案。
智能化數字化帶來切實效益
徐工重型信息化總監李忠福介紹,近年來,徐工重型信息化部門積極作為,將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相結合,圍繞研、產、供、銷、服和運營管理全價值鏈,落地核心信息平臺,旨在提升效率、提高質量、降低成本。
兩年前,“智改數轉網聯”被列為徐工集團董事長“一號工程”。隨著工廠關鍵設備數控化率達到100%,公司生產效率提升50%、運營成本降低25%、研發周期降低40%、產品一次交驗不合格率降低23%……
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部分關鍵環節智能化,徐工重型花了將近10年。其間,信息化部門把數據變成生產力,不斷助推企業降本增效,實現了從“花錢部門”到“利潤中心”的華麗轉身。“我們將以‘智改數轉網聯’全面開啟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新征程。”李忠福信心十足。
自動導向車從容不迫地穿梭,機械臂井然有序地擺動,全自動化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轉……如今,這樣的場景在江蘇的制造車間越來越尋常。
在常州,東方潤安集團有限公司引入了爐號信息噴碼機器人、定尺定重切割系統等。公司董事長蔣中敏回憶:“1987年,350個人1天生產100噸鋼。現在,350個人1天能生產1萬噸鋼。這是‘智改數轉’帶來的實實在在效益。”
在南京,南瑞繼保智能電氣裝備產業園引入智能機械臂,智能制造車間平均每分鐘就能完成1臺繼電保護設備測試。“‘智改數轉’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還有助于保證產品質量,是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雪峰說。
在無錫,擁有100多年歷史的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近年來也開始大規模實施智能化改造,采用設備直聯技術、機器人等,建立了監控中心。如今,這里已成為“紡織行業特高支紗技術創新中心”。
頂層設計助推轉型升級
記者與鋼鐵廠、紡織廠和機械廠有關負責人交流時,“智改數轉”一詞頻頻入耳。
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長陳英武告訴記者:“起步早,這是江蘇‘智改數轉’的一大特點。”
作為制造業強省,江蘇于2015年明確提出要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提高企業智能化發展水平。2016年,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等建設。
有了“線路圖”和“指南針”,制造業“智改數轉”勢如破竹。截至2023年底,江蘇累計實施“智改數轉網聯”改造項目約5萬個,為4.3萬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免費診斷,累計創建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8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32家、5G工廠97家。
在熱火朝天的“智改數轉”中,“鏈主”企業的龍頭作用也不斷顯現。例如,擁有4000多家供應商的徐工重型是工程機械行業的鏈主企業,在與鏈上企業協作過程中,徐工重型帶動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實現“智改數轉”。
隨著“智改數轉”進入新階段,江蘇不斷出臺新政策。2022年,《江蘇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發布;2023年,江蘇印發《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2024年3月,江蘇提出要扎實做好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各項工作,以“網聯”放大“智改數轉”效應。
“起步早、力度大,所以江蘇‘智改數轉’速度快。”陳英武表示,“江蘇要堅定不移地搶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技術變革機遇,全力打造‘數實融合強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