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一邊游三孔,一邊與孔子、孔子的弟子互動,創意十足,十分有趣!”5月30日,在山東省曲阜市三孔景區(即孔府、孔廟、孔林),游客劉長海體驗了一次特別的旅行。他步入三孔景區,戴上混合現實(MR)眼鏡,景區實景就疊加了虛擬數字內容,能言善辯的儒家先賢、孔子著名弟子宰予化身動漫形象“宰小予”,為游客講述祭孔大典、萬仞宮墻、杏壇講學、十三碑亭等歷史典故。
這是三孔景區數字文旅融合體驗項目“智慧·三孔”的一大實踐,他們將MR技術應用到孔廟旅游導覽中,為游客帶來深度沉浸式體驗。
地處山東省西南部的縣級市曲阜是孔子的故鄉,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三孔景區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儒客朝拜的“圣地”;孔子生前在此開壇授學,創立儒家文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2500多年前,孔子現場教學、口口相授,傳播儒家文化;如今,山東采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元宇宙等新技術,為儒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現代傳播方式。
距離三孔景區大約5公里處,孔子博物館正采用與眾不同的方式,向人們展現“身邊的孔子”。
走進該館,“大哉孔子”的序廳以高大的書墻作為投影屏,播放著孔子的生平,光影變化間,營造出高山仰止的文化場景,讓參觀者嘆為觀止。
數字技術正改變著儒學傳播的方式。在《論語》瀑布墻上,儒家經典以光影的形式躍然眼前;數字化《孔子圣跡圖》上,180個經典故事通過投影與畫卷相結合的方式展現孔子波瀾壯闊的一生……
“如果‘孔子’加你微信,請千萬不要拒絕。”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笑言,該館為孔子“注冊”了微信號,模仿微信界面設計了“夫子答問”互動展區。游客只要輕觸屏幕內容,點擊發送,便可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
孔子博物館是“三孔”文化遺產的延伸,擁有各類館藏文物70萬件。為了提升參觀者的體驗感,該館將前沿科技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虛擬現實、體感互動等技術加持下,打造了一系列數字化應用,讓游客能夠更直觀地欣賞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其蘊含的時代價值。
在山東,“活起來”的孔子,讓孔子IP“火起來”。
原先神圣而又崇高的孔子形象變成了憨態可掬的Q版孔子玩偶、印有孔子卡通形象的微型充電寶、卡通孔子盲盒、憨態可掬的不倒翁……年輕人喜歡這些IP作品,遂將之進行了巧妙解讀。比如Q版孔子手拿卷軸象征逢考必勝,孔子像“交手禮”被塑造成Q版不倒翁,寓意則是“怎么考都考不倒”……
在去年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上,現場《大哉孔子》文創禮盒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集結“互聯網+圖書+動畫片”,是一本數字化圖書。該圖書采用中英文兩種語言和二維碼技術,現場有不少小朋友利用家長手機掃描二維碼,《孟母教子》《孔子歸來》《〈論語〉名句故事》等動畫片便一一上演,寓教于樂。
近年來,山東持續打造文化“兩創”新高地,不斷為儒家文化傳播插上“數字翅膀”。借演藝、創意、科技之風,山東推動儒家禮樂文化傳播、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吸引著中外游客在此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