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禹涵
“參與人數達500人及以上的大型活動,應開展碳減排行動,并通過委托獨立機構開展評價,確認實現碳中和。”記者從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陜西省于近日發布《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
根據《指南》,大型活動組織者可通過購買碳配額、碳信用或新建碳匯林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鼓勵納入碳市場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通過強化節能降耗等措施節余碳配額,用于支持大型活動碳中和。
《指南》明確,參與人數達500人及以上的大型活動,應根據流程開展碳減排行動,并通過委托獨立機構開展評價,確認實現碳中和。參與人數在50人及以上且不足500人的各類活動、會議,可通過自我承諾確認實現碳中和。其他活動、會議,鼓勵自愿開展碳中和,在活動期間采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仍有排放的,鼓勵通過“碳惠三秦”碳普惠平臺實施碳中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西安城墻獲得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頒發的碳中和證書,成為國內首個實現碳中和活動的文保遺址類5A級景區。當地通過綠色電力、環保工藝、碳供應鏈管理、無紙化門票等方式探索低碳轉型與科技創新。“‘2024甲辰龍年第三十七屆西安城墻新春燈會’成功實現綠色、低碳辦會目標,為全國重大文化活動‘雙碳’工作提供了生動實踐探索。”西安城墻數字產業創新中心副總監呂俊峰介紹。
近年來,陜西聚焦“雙碳”目標要求,著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了積極成效。全省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4001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41.7%;延安市、安康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通過國家評估驗收,西安市入選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榆林市、西咸新區入選國家碳達峰試點名單;商洛市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把綠水青山“好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好價值”;全省森林覆蓋率達46.84%。
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經濟向新、生態向綠,陜西省發展版圖與生態版圖正努力向綠色同步邁進。”
另悉,5月15日,陜西各地舉行“全國低碳日”宣傳活動,倡導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為美麗陜西、低碳生活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