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文涵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劉俠
輕點鼠標,一支漢代竹簡的高清原始圖版便躍然屏上;再點擊上方的放大按鈕,竹簡細節被放大至纖毫畢現……5月8日,借助由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打造的天回醫簡數據庫,記者看到了這支在成都出土的珍貴漢代竹簡,得以感受中國傳統醫學的深厚底蘊。
2012年,900余支漢代竹簡在成都天回鎮出土。因其記載的主要是醫書內容,故被命名為“天回醫簡”。此后3年間,研究人員解決了竹簡編聯、釋文等重難點問題,將醫簡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等8部醫書,涵蓋了醫學理論、治法、成方制劑文獻等內容。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內容最豐富、最能系統反映秦漢時期醫學面貌的出土醫學文獻。值得一提的是,經研究者論證,醫簡中反復提及的“敝昔”便是傳說中的“神醫”扁鵲,而天回醫簡則屬于《史記·扁鵲倉公傳》中記載的后世失傳的扁鵲醫學文獻。
“出土醫學簡帛屬于文物范疇,無法大范圍流通傳播,數字化是實現對其保護利用的有效途徑。”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說,2018年,研究院啟動了出土醫學簡牘的數字化整理工作,并于2023年11月完成數據庫前期開發,進入試用反饋階段。
天回醫簡數據庫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簡帛文字進行分析與切圖,形成準確的切字信息,以“原圖原貌”的圖像,實現出土簡帛文獻的永久保存和再生性保護;同時采用數字摹繪技術,實現出土醫學簡帛的高清影像瀏覽。
據柳長華介紹,天回醫簡數據庫提供了原簡的獨家高清紅外圖版,以及與其完全對應的矢量摹本圖片,可實現圖文對照瀏覽,在保證“原圖原貌”的同時,方便研究。另外,數據庫還具備全文檢索和精確檢索功能,能快速定位所需信息,并可進行字形切分操作,方便使用者放大查看字形和對比同一字在原簡中的書寫差異。
作為國內外首個專門針對出土簡帛醫學文獻與文物的數據庫,天回醫簡數據庫的建立,是醫學簡牘整理史上第一次以數字化的方式制作簡文摹本,將讓千年簡牘“青春永駐”,使簡牘研究更加具象可感。
成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毅告訴記者,數據庫還將開展傳世文獻掃描入庫、出土文獻數字化描摹、出土文物三維數字化掃描入庫等工作,建成“萬卷精華”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資源中心,為醫哲深度融合研究及藥學、文字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研究提供數據服務支撐。
“今年我們計劃實施二期建設工程,完成馬王堆醫學簡帛、張家山醫簡、武威漢代醫簡等出土醫學簡帛的數字化建設?!眲⒁阏f,團隊今年將在現有成果基礎上,深入開展基于知識元的標引,實現知識關聯、語義檢索等功能建設,并將搭建國內外首個以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資源為特色的大型綜合性數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