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保 明銘 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我的養牛場已賣出商品牛10多頭,現在有牛存欄近60頭。如果沒有廖老師的及時救治,母牛和小牛就保不住了,那樣損失就大了。”5月6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鐘山縣紅花鎮紅花村養牛場,負責人蘇寶易撫摸著被成功救治的母牛,為廣西鄉村科技特派員、鐘山縣水產畜牧站副站長廖勝保豎起了大拇指。
4月下旬的一天,養牛場的一頭母牛難產,情況危急。在收到蘇寶易的求助電話后,廖勝保很快就到達養牛場,對“胎兒”進行正位矯正,又為母牛實施助產分娩,從上午10點一直忙到下午2點,最后牛犢順利生產。
廖勝保在養牛場進行科技指導。何木保攝
“春夏交替,氣溫驟涼且晝夜溫差較大,畜禽的發病誘因很多。我們要注意做好科學防治。”“五一”假期期間,畜牧專家廖勝保閑不住,到鐘山縣鐘山鎮、同古、紅花等鄉鎮養殖基地、家庭農場以及合作社和養殖戶等養殖點,開展養殖技術指導。
助力奶牛場節本增效
“奶牛場要搞好環境衛生,增加光照時間。多給奶牛喂些科技含量高的黃豆餅、青飼料,添加些乳酸鈣等。”在鐘山鎮的鐘山溫氏奶牛養殖基地,就如何提升基地奶牛產奶量等技術問題,廖勝保給出了改進意見。
在奶牛飼料配比方面,廖勝保不定期地為奶牛場提供玉米、青飼料等原料水分檢測,協助奶牛場做好飼料品質把控,保障飼料的質量安全,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
“我們今年計劃收購本地全株玉米、桂牧一號、皇竹草1萬多噸,產值有6000萬元。”奶牛養殖基地負責人陳海坡說,今年的重點任務是指導更多農戶與合作伙伴在種植和收購全株玉米項目上,提升玉米青秸稈質量,提高農戶就業創收水平,助力1000戶種植戶增收致富。
鐘山溫氏奶牛養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利用科技手段,極大地提升了綜合服務效果,助力奶牛場節本增效。
目前,奶牛養殖基地已飼養奶牛5000頭,月產原奶2250噸,月產值1166萬元。
出肉牛產業振興路
在同古鎮水竹沖肉牛養殖有限公司養牛場,負責人潘昌秀正在往碎料機里推送飼草,然后將碎好的飼草與玉米面攪拌后,逐一放進牛槽。“在廖老師的技術培訓下,我已經學會了科學的養牛方法,也掌握了肉牛病癥防疫和打針等技術。”潘昌秀說。
“牛的生長速度快是我們養牛場的一大亮點,依靠科技養殖,肉牛3個多月可以出欄,每年可出欄肉牛2批。”潘昌秀介紹,將青貯玉米、玉米秸稈等通過全混合日糧攪拌制備機加工,科學控制飼草性狀、玉米粉末粗細、干物質含量、蛋白質含量等,生產出最適合牛生長的飼料。
目前,該養牛場養殖良種牛577頭,其中繁殖母牛238頭,育肥牛244頭,牛犢95頭,找到了長期適合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養牛模式,已成為全縣養牛典型。
“同古鎮水竹沖肉牛養殖有限公司創新經營模式,以‘黨支部+公司+科技+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養殖戶增收。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發展養殖肉牛戶103戶,每頭牛的利潤為1250元,有效帶動養牛戶人均增收3350元。”同古鎮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負責人葉合雙介紹。
在該養牛場,基本聞不到牛糞的臭味。葉合雙介紹,這是因為微生物在發揮作用,牛場圈舍用鋸木面打底,再加入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能降解牛糞便的臭味,不僅起到了調劑養殖場生態環境、消除養殖污染外,還有利于活牛健康和牛肉食品安全。
實現企業集體農民“三贏”
這些年來,廖勝保還對鐘山溫氏畜禽有限公司養雞基地、紅花鎮村集體經濟養雞場以及合作社的一些養殖戶等,進行科學養雞實用技術指導。
“在廖老師的幫助下,我的家庭養雞農場每年都獲利。今年1至4月份,農場已新增養殖面積2萬平方米;下半年,計劃再新增養殖面積2萬平方米,新增出欄肉雞60萬羽以上。”鐘山溫氏畜禽有限公司經理莫店弟高興地說。
廖勝保帶來的秘訣就是做好肉雞常見疾病的預防工作,從環境衛生、雞群隔離、疫苗接種、合理飼喂等方面加強防控,讓家庭養雞農場前景越來越好。
在廖勝保的推動下,鐘山溫氏畜禽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帶動全縣農民合作發展養殖肉雞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公司基地共投放雞苗450萬羽,上市肉雞390萬羽,產值約1.23億元,與公司合作養殖的家庭農場312戶,總獲利1495萬元。
鐘山溫氏畜禽有限公司還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聯合各鄉鎮大力推廣“龍頭企業+集體農場+農民競租”等合作養雞模式,持續打響“溫氏雞”品牌,讓溫氏雞“飛到”省外市場,“乘坐”物流車輛或冷鏈車輛,前往粵港澳大灣區的餐飲酒店。
目前,鐘山縣新建10個高效肉雞養殖場,上市62批次89萬羽肉雞,總獲利401.5萬元,有效實現了企業規模擴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三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