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張蓋倫 李坤 融媒體攝像 李忠明
徜徉于江蘇無錫大運河旁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文化遺存與市井煙火編織出了一座“運河活態博物館”,監測科技則守護著這片“江南水弄堂”;行走在宜興市蜀山古南街,經過“小規模漸進式”改造的街區既能感受到清新時尚,又能看得見時代肌理;駐足前墅龍窯旁,閃爍400多年的窯火混合陶片的敲擊聲,濃縮進一張張“數字身份證”,讓古老技藝返璞歸真……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則是城市魅力之關鍵。
春光融融之際,探尋文脈流芳的無錫,記者發現: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守正創新的理念,讓這里的古建筑、老街區、傳統技藝得以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無錫,文物建筑之“活”、科技創新之“智”,正在帶動歷史文化傳承之“火”。
在保護中發展——
讓歷史風貌與現代潮流交相輝映
背靠蜀山,面向蠡河。漫步在宜興市的蜀山古南街,腳下是整塊的青石條,滿眼是多姿的雕花木格窗。大大小小的紫砂陶器店鋪、紫砂工藝師舊居、茶館、藝術館鱗次櫛比,時尚感撲面而來。細細咂摸,似乎又看得出光陰的痕跡。
形成于宋代之前的蜀山古南街,是中國重要的紫砂文化發源地和傳承地。2015年起,蜀山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的大門開啟。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建國領銜的團隊奉行“小規模漸進式”原則,對歷史街區進行“適應性保護改造”,通過研究建筑的結構和建筑材料的退化機理,為建筑“治小病防大病”,并將其與居民的社區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
一條老街的復興,折射出文化遺產保護孕育的勃勃生機。一座老建筑的功能蝶變,見證著工業遺存保護中的文化傳承。
蜿蜒曲折的京杭大運河,像一條巨龍從無錫緩緩流過。運河邊的茂新面粉廠(以下簡稱“面粉廠”)舊址上,挺立起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
封印一段時光,可為子孫后代留下綿延不息的記憶。行走于博物館,不僅可以看到過去面粉廠的制粉車間、粉庫及辦公樓等20世紀40年代的建筑,還能看到面粉生產、紡織等工商業發展的各種老物件。
“將面粉廠舊址改建為博物館的過程中,我們采用了一系列技術手段修繕老建筑。”無錫博物院專題館部主任文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對表面粉化剝落的建筑外墻面采用滲透加固、封護的形式進行修繕,并采用排鹽紙漿多次貼敷建筑表面,為其進行脫鹽處理。針對毛麥倉西立面戶外部分、制粉車間北立面外墻存在的粉化剝落病害,我們噴灑、局部涂刷硅酸乙酯類材料,對建筑的整體磚墻進行滲透加固。”
在發展中保護——
讓老街區古遺存活化利用永葆生機
千年古運河穿城而過,在與伯瀆港交會處,一橋飛架運河兩岸。這座橋便是無錫古運河上最古老、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清名橋。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的組成部分。2007年,街區保護規劃在兩院院士、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的指導下,通過對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的保護與修繕,植入符合保護要求與發展需要的功能業態,實現了遺存的活化利用。
漫步如今的街區,名人故居、藝術中心、新潮茶飲、文藝書店、網紅民宿首尾相望。在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背后,以街區為核心的古運河兩岸,如今正被一雙雙“慧眼”時刻關注。
“從去年起,無錫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開始運行,對大運河遺產區的建筑構件穩定狀態,濕度蟲害,大氣指數,雨水指數,水位、水質、水流情況進行監測;對于水質的管控處理,我們采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科技方法進行治理。同時,我們通過種植水草和圍養水生植物,凈化大運河水質。”無錫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楊建民與記者分享。
2000多年的運河流淌,串聯起江南長盛不衰的文明。而閃亮了400多年的窯火生生不息,將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代代相傳。
宜興前墅龍窯始建于明代,延燒至今,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兩座活的明代龍窯之一,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前墅龍窯每年還會至少燒6次窯。通過燒制,讓窯體在‘用’中‘活’。”前墅龍窯柴燒技藝傳承人華盛說,“龍窯建成后到現在一直沒有斷過火。每次燒完后,我們還會保養。”
華盛正在精心打造前墅龍窯的品牌,他和團隊將前墅龍窯陶器的細節圖拍攝下來,將圖片輸入電腦,再生成一串數字,最后制成數字身份證,一起發送給買家,以便大家辨別真偽。
“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人傳承,我們希望用新技術、新手段來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技藝,讓更多人了解、愛上這些文化遺產和古老技藝。”華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