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數據局等九部門印發《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要求緊貼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需要,用3年左右時間,扎實開展多項專項行動,提升數字人才自主創新能力,激發數字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增加數字人才有效供給,形成數字人才集聚效應,著力打造一支規模壯大、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數字人才隊伍,更好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數字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央和各地方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4月16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4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答問時透露,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估計會超過12萬億元,占GDP比重10%左右。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不斷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組數據見證了我國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相當于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41.5%。預計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56.1萬億元,2025年有望達到70.8萬億元。同時,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促進千行百業加快轉型升級,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凸顯,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截至2023年9月,經營范圍涉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企業超過53萬家。
數字人才缺口達到2500萬-3000萬
數字經濟的發展對人才隊伍建設既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數字人才不足、人才素質與產業相關崗位需求不匹配、關鍵核心領域創新能力不夠等問題日益凸顯。一方面是每年高校畢業生超千萬,不少年輕人面臨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是企業數字化發展產生大量新崗位,卻難以招到合適人才。
要讓機器人“聽得懂”“干得對”,離不開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自動化生產線布局建設,必須靠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把龐大廠礦變成“虛擬工廠”,需要數字孿生工程師……
據測算,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而且還在不斷擴大。特別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半導體、大數據等相關領域人才需求量激增。
獵聘大數據顯示,今年新春開工首周,AIGC領域人才需求激增,新發布職位數量同比增長612.5%。在不少招聘平臺,圖像算法工程師和架構師薪資排名領先,數字人才成為職場“香餑餑”。
部署6個重點任務,培養數字技能人才
《行動方案》部署了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數字技能提升行動、數字人才國際交流活動、數字人才創新創業行動、數字人才賦能產業發展行動、數字職業技術技能競賽活動等6個重點任務。
在實施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方面,《行動方案》提出,重點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數據安全等數字領域新職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數據賦能為關鍵,制定頒布國家職業標準,開發培訓教程,分職業、分專業、分等級開展規范化培訓、社會化評價,取得專業技術等級證書的可銜接認定相應職稱。
《行動方案》提出,推進數字技能提升行動。適應數字產業發展和企業轉型升級需求,大力培養數字技能人才。加快開發一批數字職業(工種)的國家職業標準、基本職業培訓包、教材課程等,依托互聯網平臺加大數字培訓資源開放共享力度。全面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支持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職業培訓機構、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加強創新型、實用型數字技能人才培養培訓。

近年來,數字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多地全力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圖為江西江銅華東電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技術工人在生產線上巡檢設備。新華社記者 張善臣 攝
加強頂層設計,重視產教融合培育人才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力量,也成為世界各國綜合國力和區位競爭的重要方面。而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關鍵在人才。
近年來,從《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到《2024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再到《行動方案》,我國從優化培養政策、完善分配制度等方面,先后出臺了支持培養數字人才的系列政策措施,為我國數字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奠定了基礎。但也要看到,隨著數字經濟從典型產業向產業融合轉型,數字產品從需求端向供給端轉型,復合型數字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
展望未來,數字人才質量、存量與儲備量之爭將更加激烈。要政府、高校、企業多方攜手,共同努力,順應新形勢和發展的要求,牢牢把握人才這一關鍵,讓勞動力資源供需高效匹配,構建數字化人才生態鏈,助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引人才。“凡事謀而后定。”開展數字人才調查研究,了解掌握數字人才發展趨勢,對人才缺口優先謀劃、優先布局、優先發展,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數字人才引進培養機制,通過打造產業優勢、創新生態系統、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性條件來吸引數字人才。另一方面,要產教融合培育人才。鼓勵支持高校在專業設置、師資培養、招生規模等方面向數字人才傾斜,提高高校數字人才培養能力。發揮企業主體地位,在產業、知識、技術、技能的深度融合中,進一步對高校培養的單一專業人才加以甄選和“深造”。同時,整合各類要素,通過產學研緊密合作、聯合攻關、協同培養,培養頂尖數字人才。
(來源:中國科技網綜合自央視網、中國經濟時報、新華網、每日經濟新聞、中國江西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