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2月23日,中共廈門市委、廈門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 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從增強區域創新策源能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科技創新支持體系、營造創新生態四個方面提出16條舉措。
該措施是自2023年初廈門出臺《廈門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實施方案》以來,聚焦科技創新提出的又一項具體政策措施,旨在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科技集群綜合競爭力,提高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水平,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培育發展新動能。
補齊短板打造“創新引擎”
廈門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以來,中央賦予廈門綜合改革試點、建設中國—金磚國家新時代科創孵化園等重大使命與任務,對廈門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提出更迫切的要求。此次制定《若干措施》,其重點之一是增強區域創新策源能力,為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夯實基礎。
2023年3月,廈門出臺《廈門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實施方案》,提出把發展動能轉換到依靠科技創新上來,到2026年將廈門建設成為支撐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具體措施包括建設一批具備國際水準的研發機構和大型科研基礎設施。
為進一步增強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此次出臺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引育一批頂尖人才團隊以及新型研發機構、小試中試平臺、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型新型研發機構,將給予最高1億元的資金支持;同時支持各類創新主體爭創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對新獲批建設且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國家級平臺,給予一次性3000萬元獎勵。
廈門市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一年建設,作為集聚創新資源、推進新興產業育成重要載體的廈門市科學城已吸引2家省創新實驗室、12家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落地,核心園區累計注冊入駐企業超過1600家;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廈門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80位、“科技強度”第81位,較上年分別躍升11位、12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23年,廈門科學城構建“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未來產業園+創新飛地”孵化培育體系,其中Ⅰ號孵化器已與全國20多個國家大學科技園深度合作,有300多個“高研值”項目列入項目儲備庫,其中64項落地廈門;目前,新引進的天津大學“廈門市北洋腦機接口與智慧健康創新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發機構已啟動建設。
夯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國家創新活力和經濟活力。《若干措施》中,廈門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制度保障,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創新生態。
除了對首次通過認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等給予現金獎勵外,《若干措施》還鼓勵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省創新實驗室等合作開展訂單式定向研發,對企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重大專項的,按其所獲國家資金給予最高50%的配套支持,單個項目最高可獲1000萬元;支持高校院所采用免費許可、“先用后轉”等方式將成果許可給企業使用,支持企業與相關機構建立深度、持久的產學研合作,推動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和成果在廈門轉化。
此外,《若干措施》還提出堅持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統籌不少于300億元的財政科技資金,引導撬動各類資金不少于3000億元,同時完善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推動科創風投基金、增信基金、技術創新基金等基金總規模增加至1000億元。
此前,廈門圍繞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組織實施研發項目等推出11條強有力措施,立項支持52個重大技術攻關、“揭榜掛帥”項目以及146個產學研合作項目,突破高品質氮化鋁粉體材料產業化關鍵技術等一批關鍵技術。2023年,廈門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4000家,新培育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16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家,有7家企業躋身國內獨角獸、準獨角獸榜單。
相關負責人表示,《若干措施》進一步聚焦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發力做大科技創新資源增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舉措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有效期3年,與其他同類型政策,按“就高不重復”原則兌現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