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羅云鵬
臨近春節,小區保潔員陳發國的工作并沒有繁重起來。“相比前幾年還要輕松很多,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陳發國所服務的廣東省深圳市璞悅山小區由萬物云旗下萬科物業經管。這里居住著608戶居民,共3000余人。他口中的“事半功倍”,得益于人機協同作業、傳感器輔助以及工單調度等科技手段應用。
人機協同提升服務質效
“你看,現在我的設備有高壓沖洗車、洗地機、吸塵器……”陳發國說,“現在換洗地機底盤都不用彎腰,連抹布都是通過集中清洗中心統一清洗、烘干后配送過來。因為不用自己洗,冬天手都不皴了。”
記者在小區看到,這里的人機協同場景隨處可見。如在門崗,來訪者可快速通過自助訪客機登記,并由業主遠程授權后通行。
“對我們外賣騎手來說,自助訪客系統很友好,不用在進門時浪費很多時間。”外賣騎手劉力說,“這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沖突。”
而在物業服務中心,在標準化和流程化改造后,以往“柜臺+人工”的設置,已被自助服務終端所取代。
“自己有時間就可以過來辦,不用專門等物業上班時間。”住戶官鼎峰說,“遇見麻煩問題,還可以通過屏幕共享,由遠程客服指導辦理。”
傳感器輔助精準識別
“以前設備在哪里,人就得巡查到,一半時間在路上,一半時間在設備房。”對比傳感器使用前后,小區保全工朱塔塔說,“過去靠人工檢查單個水泵房至少需要15分鐘,現在只需1分鐘。”
在設備房,記者看到如液位、壓力、水浸、溫濕度、開關量等各類傳感器,用于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況。
據悉,通過傳感器所采集數據,項目工作人員可用手機工作臺進行遠程查看,并進行“一鍵巡檢”等操作,以便實時掌握自己所負責項目范圍內設備運行情況。
“如遇情況,系統會產生告警工單,并由街區E控中心就近調度保全工攜帶工具前往處置。”朱塔塔說,“這不僅提高故障解決的時效性,還降低設備異常帶來的潛在風險。”
今年82歲的住戶周毓霖說:“有一回我炒菜,因為油煙過大觸發警報。不到3分鐘,就有保安來敲門問詢,這次經歷讓我感覺很踏實。”
工單調度及時響應
消防通道、小區健身設施、充電樁……這是小區保安員廖首慶每天必須打卡兩次的地方。
“按照工單指引,需要對這些地方進行巡查拍照,并上傳系統核驗。”廖首慶說,“工單主要由系統性工單和臨時性工單兩部分組成,巡查屬于系統性工單。”
“地庫有車輛違停。”順著手機App傳來提醒通知,廖首慶“搶單”并騎電動車前往處理,他說,“因為處理的速度和件數直接與收入掛鉤。”
據了解,如廖首慶所收到的這類工單,既有來自業主在“住這兒”App里報事,也有圖像AI識別等。系統會根據業主所需服務,形成數字化工單,就近派給對應員工快速處理,處理結果根據反饋進行評價,直到業主滿意。
“從工單系統里直接可以定位到報事位置,對于我們快速處理有很大幫助,不會因為要具體找哪個位置而浪費時間。”廖首慶說。
物業經驗“復刻”進“城”
事實上,對于陳發國、朱塔塔、廖首慶等小區物業服務者而言,他們所接觸到的物業之變,僅是諸多流程改造的冰山一角。
在這一流程改造過程中,如傳感器、攝像頭等設備采集數據成為基礎,而后依托邊緣服務器實現近場調度。
萬物云數據與技術中心算法負責人袁戟介紹,邊緣服務器將物業企業以往需要用到的多個服務器集合到同一臺機器上,提供從感知、 AI識別、AI派單、AI質檢等全流程端到端服務。
記者注意到,長期數據積累而形成的行業技術訣竅則是支撐標準化作業流程遠程運營和管理的關鍵所在。
萬科物業深圳第五分公司負責人王古月表示,時下他們的物業服務經驗已從小區“圍墻”內延伸至商企、園區、城市等不同業態,并已在深圳、珠海、廈門、青島等44個城市落地。
(彭鵬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