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火炬傳遞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舉行。據悉,這是“十四冬”開幕前的最后一次火炬傳遞。這次火炬傳遞有何特色?“十四冬”比賽場館藏著哪些黑科技?讓我們一探究竟。
2月3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國門景區,第一棒火炬手王桂芳(前左)展示火炬。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跑步、汽車、騎馬、全地形雪地摩托車 4種傳遞形式讓人眼前一亮
2月3日,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穎川點燃火炬后將其交給第一棒火炬手王桂芳,本次火炬傳遞活動開始。本次火炬傳遞從滿洲里國門景區出發,途經陳巴爾虎旗,最終到達“十四冬”開、閉幕式和冰上項目舉辦地海拉爾,共有65位火炬手參與傳遞,全程230公里,用時近6個小時。
2月3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國門景區,火炬手包玲玲(右)和錢卓在火炬傳遞活動中。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跑步,是火炬傳遞中最常見的形式。然而,在呼倫貝爾這片多彩的土地上,“十四冬”火炬傳遞將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等元素融入其中,采用跑步傳遞、汽車傳遞、騎馬傳遞和全地形雪地摩托車傳遞共4種形式,讓人眼前一亮。
“這次火炬傳遞途經呼倫貝爾市的3個旗(市、區),考慮到距離較遠,我們將汽車傳遞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傳遞距離約210公里,共有7名火炬手參加。”呼倫貝爾市體育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溫勇介紹。
火炬手米吉格道爾吉在火炬傳遞活動中騎馬傳遞火炬。新華社發(西日呼攝)
“十四冬”圣火在陳巴爾虎旗“乘”上了草原的駿馬,伴著靜靜流淌的莫爾格勒河向前奔馳。
14時28分,“十四冬”圣火來到海拉爾區機場路景觀大道,火炬手韓云澤在這里乘坐全地形雪地摩托車在3公里的上坡路段傳遞圣火。
15時05分,最后一棒火炬手宋桂旭高舉火炬到達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圣火火種隨后被存于火種燈內。2月17日,我們將共同見證“十四冬”主火炬的點燃。
車載智能終端、智能公交電子站牌 賽區間出行更順暢
“十四冬”有四個賽區,最東邊的兩個賽區位于呼倫貝爾市,海拉爾賽區的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為主賽場,各項冰上賽事在這里進行,扎蘭屯賽區的金龍山滑雪場將承辦滑雪登山、自由式滑雪等項目。最西邊的賽區位于烏蘭察布市涼城滑雪場,此外還有賽區位置居中的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谷滑雪場。
涼城滑雪場的纜車。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 攝
從海拉爾賽區開車到涼城賽區,有2000多公里的距離,即使乘坐飛機也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扎蘭屯賽區距海拉爾賽區最近,但也有300多公里,如果在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欣賞完優美的花樣滑冰,還想去扎蘭屯看蘇翊鳴亮相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比賽,駕車得四個多小時才能從海拉爾到達扎蘭屯的金龍山滑雪場。
相隔上千公里的賽區,對交通保障提出了挑戰,這不僅關系到運動員和隨隊人員的抵離和參賽,也與游客能否“逍遙觀賽”息息相關。因此,“十四冬”籌委會和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采取了不少針對性的保障措施。
呼倫貝爾市已完成全市巡游出租汽車車載智能終端安裝和中心城區重點區域120座智能公交電子站牌建設,海拉爾火車站也加強了管理和引導,并為“十四冬”單獨開辟了候車專區、運動員專屬通道、接送站車輛停車位,保障運動員和觀賽旅客順暢出行。
11層制冰工藝、信息化平臺、集成預報技術 黑科技讓比賽無憂
“十四冬”開幕式將于2月17日在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舉行。
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供圖
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副主任塔娜介紹,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是國內頂尖的冰上運動項目場館,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所集比賽、訓練、演藝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場館,擁有速度滑冰館、短道速滑館、冰球冰壺館、運動員公寓(同時為媒體中心)四個主體建筑,場館群總占地面積18.3萬平方米,可容納近萬名觀眾同時觀賽。
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副主任塔娜。科技日報記者 孫瑜 攝
為滿足競賽需求,場地由原來的鹵素燈光全部升級為LED燈光,照度由不足800lx(勒克斯)提升到了1500lx以上。主場館400米跑道26米回轉半徑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內承辦國際A級賽事的空白。11層制冰工藝使冰面硬度均勻、平整絲滑,有利于運動員創造更快的速度。
隊員們在冰球冰壺館進行日常訓練。道中華邊疆行攝制組供圖
在追求性能的同時,場館還變得更加“綠色低碳”。
“4片冰場上的照明僅電費一天就5萬,換成低碳照明后,電費一項節省了約30%。”塔娜說,內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踐行低碳綠色環保理念,在附近建設了分布式光伏電站。
走進運行指揮調度中心,一塊顯示著觀賽人數、運動員抵離信息等實時變動數據的藍色大屏映入眼簾。
運行指揮調度中心大屏。道中華邊疆行攝制組供圖
“這塊大屏幕是‘十四冬’運行指揮調度中心數據監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冬”運行指揮調度中心工作人員于漫瑩介紹,大屏幕上匯總了值班、賽事、人員、場館等信息,基于數據匯集處理等技術,“十四冬”運行指揮調度中心已建成集協同指揮、應急處置、安全監控、賽事管理、公共服務等于一體的信息化平臺。
她指著屏幕主區域中的交通地理信息部分介紹,借助5G數據傳輸系統,數據監控區接入各賽區、海拉爾區城市交通調度平臺以及天眼系統,通過主屏幕和遠端3萬多個探頭可看到各場館不同方位的畫面,更好地保障賽事運行調度。
1月30日,吉林選手張成浩在比賽中。 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十四冬’全面對標2022年北京冬奧會,‘一場一策’‘一項一策’,這對賽事氣象保障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副處長武艷娟說。
“每個山區都有自己的‘小脾氣’,我們需要盡快摸透。”呼倫貝爾市氣象臺副臺長王穎說。為此,從2023年12月集訓開始,他們每天都會沿著賽道走,感受自動觀測站和具體賽點風的不同,觀察云的變化。
預報團隊在爭分奪秒,設備保障人員也是馬不停蹄。扎蘭屯賽區賽道關鍵點位共布設有15套自動氣象監測站、1部激光測風雷達、1部微波輻射計,可全方位分鐘級提供賽道實時氣象要素變化情況。此外,團隊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方法集成預報技術(MMIC)、中央氣象臺基于深度學習的站點集成預報方法(STNF)等兩項北京冬奧會成熟預報技術,并結合自身經驗對模式進行修正。他們最終經受住了考驗。
在“十四冬”資格賽的前一天,金龍山滑雪場迎來一場降雪。預報團隊精準把握降雪起止時間,降水量級誤差僅為0.1毫米。那一刻,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扎蘭屯賽區后方首席預報員趙斐懸著的心終于放下。
精彩賽事錯過也別嘆氣 武大靖、徐夢桃等冬奧冠軍都將等著你
聽說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已經開賽了,而且好多比賽都結束了?沒錯,確實已經開賽了,而且還很精彩。
1月30日,冠軍西藏選手玉珍拉姆(中)、亞軍吉林選手任彤(左)和季軍湖南選手卯升梅在頒獎儀式上。 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攝
幾天前,內蒙古扎蘭屯市金龍山滑雪場見證了滑雪登山項目首次亮相全國冬季運動會。在“十四冬”滑雪登山短距離比賽中,來自西藏的玉珍拉姆獲得全冬會該項目的首枚金牌。
遼寧隊選手吳宇在比賽中。
半個多月前,一項新的全國紀錄在“十四冬”速度滑冰(公開組)的賽場上誕生。在男子10000米決賽中,遼寧隊選手吳宇一騎絕塵,以13分16秒51的成績奪冠,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全國紀錄。
1月10日,內蒙古隊運動員在東河冰場訓練。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目光轉向呼和浩特,另一項“十四冬”紀錄在此誕生——普通百姓第一次走上全國冬運會的賽場。速度滑冰混合接力、男女組越野滑雪接力……全國21個代表團的400多名冰雪運動愛好者在“十四冬”群眾項目的賽場上奮力拼搏,爭當“冰雪之王”。
1月14日,河北隊選手范析默(右)和黑龍江隊選手郭銘旭在男子4X1.5公里團體接力(自由技術)決賽中沖刺。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自2023年7月13日開啟首場比賽以來,“十四冬”已有冰球、雪車、雪橇、速度滑冰(公開組)、北歐兩項等比賽精彩收官。
1月17日,四川隊選手崔欣然在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冰壺青年組比賽中擲壺。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驀然發現錯過了不少精彩比賽?那也沒關系,“十四冬”開幕后的精彩賽事還在等著你!武大靖、徐夢桃等冬奧冠軍都將站上“十四冬”的賽場,開啟冰雪盛宴,共赴激情之約,讓我們共同期待。
(中國科技網綜合科技日報、新華社、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