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王禹涵
“盛世華燈齊綻放,長安風華迷人眼”,2月2日,陜西西安甲辰城墻新春燈會在飄揚的雪花中正式亮燈。為踐行綠色低碳辦會理念,本屆燈會亮燈儀式“移步”網絡,近100萬觀眾在線進行了“云賞燈”。
既有“中華第一龍”美稱的紅山玉龍,還有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赤金走龍……各具特色的37條中華龍燈組齊聚西安城墻,有機融合了經典古詩詞與非遺制燈工藝,營造出了“一步一絕句,一燈一詩詞;龍行五千年,華燈滿城彩”的節慶文化氛圍。
來自北京的游客在西安城墻月城前拍照留念。王禹涵攝
高18米的“祥龍賀春”燈組,紅、黃、藍、綠色不斷交錯更替、炫彩奪目,令不少游客贊嘆不已。“這個燈組是今年的‘主燈’,采用傳統工藝和新型光源進行變色呈現。”西安城墻新春燈會美術工程師邱玥說。今年的花燈布料采用了環保科技布,看起來是啞光面,透光性更好、更輕盈,回收利用也更方便,她補充道。
在另一組“二十四節氣”燈組中,別出心裁地融入了視覺、聽覺、嗅覺等體驗。人們走過花燈能聞到花香,聽到蟬鳴。
來自西安市后宰門小學的五年級小學生欒宗齊對“AI詩詞互動”格外感興趣,“我愛后小!”輸入開頭的四個字,一鍵生成一首藏頭詩。AI作橋,詩韻為媒,科技讓千年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據了解,西安城墻景區攜手清華大學、騰訊、百度,共同打造“智慧燈會”概念,結合燈組開展“AI對詩”、人機交流等多樣化互動方式,實現游客游覽的多維度交互體驗。
而一只頗具科幻外表的機器狗吸引了更多小朋友的注意力,實際上它還承擔著景區客流情況監測與分析的“巡城”任務。
機器狗在城墻護衛隊的陪同下即將啟程“巡城”。西安城墻景區提供
“這次投入的工業級AI智能機器狗,將分時段分區域巡查13.74公里的城墻,通過與城上安置的1800多個固定監控攝像頭聯網,實現移動監測功能,尤其可以提高夜間的工作效率與準確性。”西安城墻數字產業創新中心副總監呂俊峰介紹說。
近期,西安城墻景區先后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電子低碳委等單位簽署了《西安城墻燈會活動碳中和項目合作》《關于城垣類遺址綠色低碳服務合作》《西安城墻-文保文旅景區碳標簽戰略合作》等協議。西安城墻景區負責人蘇寧表示:“本屆燈會將通過綠色電力、環保工藝、碳供應鏈管理、無紙化門票等方式探索低碳轉型與創新科技新方式,打造國內首個文保遺址類景區活動碳中和試點。”
呂俊峰向記者展示了剛剛取得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憑證,上面顯示西安城墻景區于2月2日向玉門某風電項目購買了100兆瓦時綠色電力,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77930千克。
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憑證 。西安城墻景區提供
呂俊峰說,西安城墻景區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合作,對本屆城墻燈會期間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了清單統計,并據此制定減排措施。例如,采用高科技節能燈罩材料、向公眾推廣低碳出行方式、優化西安城墻景區供應鏈管理等,還將開展環城公園綠植及水域測算項目,作為碳抵消措施。對于難以避免的碳排放,將通過購買綠證等方式進行碳補償,實現燈會活動碳中和的目標。
本次燈會亮燈儀式期間,西安城墻景區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宣布啟動“燈會碳中和項目”。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雙碳研究院院長于潔表示,預計在3月25日前后正式發布相關城墻燈會活動碳中和認證報告等。
創辦于1984年,見證40載燦爛輝煌的西安城墻燈會,不僅傳承著千年大唐上元燈會的血脈,還不斷跟隨時代的腳步大膽創新,通過科技賦能傳統燈會,助力一條條精美的巨龍燈組在西安城墻上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