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張珊?黃德華?
1月31日,在山東省萊州市翟村,果農們正在忙碌地開展油桃果園拉直修剪工作。村里核心示范園栽種了30余畝“福秀”“福美”等高甜油桃新品種。這些新品種,都是由392名山東優秀科技特派員之一的煙臺市農科院正高級農藝師李延菊引進。目前,該園已輻射帶動周邊鄉鄰種植了1000余畝。
鄉村振興路上,科技特派員在行動,背后的推動者來自山東省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山東省創發院)。該院引導科技特派員下沉一線,促進先進技術成果的就地轉化。據統計,從2023年至今,山東省科技特派員累計開展科技培訓8300余場次,進行現場技術指導2.8萬余場次,服務及培訓各類人員240萬余人次,精準轉化各類農業科技成果近1000項。
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金橋”,推動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是山東省創發院打出的一張牌。近年來,該院瞄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痛點,不斷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創新舉措,打出一套“組合拳”,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培養“技術紅娘”,引入“高端智囊”
科研人員推薦的品種經得住考驗,老百姓樂意買,喜歡種。
前不久,在吉林省舉辦的花生新品種觀摩會上,“花育”系列新品種大受歡迎。這些新品種是山東省青島市花生產業服務團張建成研究員、遲曉元研究員、唐異月副研究員和趙旭紅博士推薦的,該系列品種來自青島一家企業。
推廣成果是山東省創發院的職責之一,但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獨木難以成舟,必須打造體系,山東省創發院深諳此道。
他們抓住人的因素——壯大技術轉移人才隊伍。作為省級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2023年該院組織5期技術經紀人專題培訓,累計培訓700多位“技術紅娘”;同時,暢通成果轉化通道,他們建設了山東科技大市場,集聚人才、成果、資金、政策等創新資源,促進各類創新要素有序自主流動,構建了以產業化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上述大市場已征集入庫成果603項,遴選發布6批共30項重大科技成果,達成合作意向50余項、投資金額超2.1億元。
2023年7月,山東省創發院智庫專家咨詢委員會正式成立,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單位的12名專家學者被聘為智庫首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這些專家的任務便是針對該省農科成果轉化的具體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
在成立智囊團之外,該院還出臺了《山東省創新發展研究院助力成果轉化行動方案》,并赴高校院所、農科企業調研,不但摸清了山東農科成果轉化的具體問題,更直接開展科技成果技術需求對接活動。
160個服務團跑遍山東半島,專家基層行解決900多項技術難題
成果轉化的主陣地在一線,要解決關鍵問題必須到一線去。
因為用藥不當,泰安市泉合蔬菜科技有限公司的番茄出現干枯現象。這讓該公司總經理馬正合愁眉不展。山東農業大學艾希珍教授帶來了希望。后者建議用麗蚜小蜂防治白粉虱和煙粉虱,提升蔬菜品質,增加蔬菜產量。
艾希珍教授是科技特派員產業服務團的一分子。據了解,聚焦縣域特色農業產業需求,山東省創發院組建了160個服務團,實現了山東全省120多個涉農縣(市、區)服務全覆蓋。今年以來,這些產業服務團圍繞產業需求,發揮專業優勢,開展670余次創新創業活動,解決737項產業發展關鍵問題,700余項示范農業科技成果,345萬畝示范推廣應用,帶動產業增收3億元以上。
專家基層行,是山東省創發院推動的另一項工作。
專家們圍繞該省黃河流域產業發展關鍵問題,組織省內外知名專家走進企業,通過實地指導、技術示范、成果推介等方式開展持續幫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累計提供現場技術指導2800余次,解決企業技術問題900多項,轉化技術成果380多項,帶動企業增收近1億元,助力一批農科企業迅速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