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路 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正值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期間,《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的發布引起上海科技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生物醫藥是浦東新區三大先導產業之一。據悉,2023年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預計3600億元,約占上海市全市40%。2023年上海市新上市的4款1類新藥均出自浦東。
記者注意到,在構建產業發展生態方面,《方案》提出,建立生物醫藥協同創新機制,推動醫療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加強臨床科研合作,依照有關規定允許生物醫藥新產品參照國際同類藥品定價,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產業發展。
對此,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積宗表示,生物醫藥特別是目前形勢下處于創新賽道,離不開協同發展。“首先,我們需要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其次,藥品源于臨床,又回歸臨床,這決定著醫院在協同創新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生物醫藥是一個強監管的行業,在藥品審批監管方面,上海藥監部門提出‘研審聯動’,即是在生物醫藥創新過程中,監管和服務就介入其中,使得創新研發更加有效。”
李積宗認為,生物醫藥協同創新需要一個牽頭統籌的部門,把各方協調在一起,召開一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會議,讓研發企業、研發機構、臨床醫院有獲得感,堅持結果導向,切實解決創新藥研發方面的問題。
此外,《方案》也提到“支持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十余年來,我國醫療裝備產業高速發展,但多集中在中低端領域。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兼大外科主任、胃腸外科主任曹暉就“加快上海國產高端醫療裝備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他表示,對高端醫療設備的進口依賴是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之一。如何推動上海高端醫療裝備的高質量發展?如何進一步涌現出像聯影、微創這樣的本土企業?
曹暉呼吁進一步加強“滬產”品牌大型高端醫療設備的扶持和推廣。他建議,為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品牌“走出去”創造更多機會和溝通渠道,輸出中國科技品牌;同時在上海對口支援醫療項目中推進滬產品牌落地。
在推動“政產學研醫”五位一體協同攻關方面,他還建議,上海相關各部門利用好上海市高端醫療裝備創新中心這一寶貴平臺,將各大龍頭企業、醫院、高校、研究機構、央企軍工企業組織起來,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從研發到應用再到推廣的良性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