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0日,河南省君恒實業集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恒生物)的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獲得民航局適航批準,這標志著我國首家民營石化企業生產的SAF正式獲得適航批準,并可投入商業使用。2023年底,英國維珍航空的一架波音787客機從倫敦希思羅機場飛往紐約,成為全球首架搭載100%的可持續航空燃料的洲際航班。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到,被人們“拋棄”的地溝油,居然可以變成驅動飛機飛行的燃料。
2023年11月28日,英國維珍航空攜帶100%可持續航空燃料的波音787客機從英國倫敦的希思羅機場起飛。新華社/路透
我國首家民營石化企業生產的SAF投入商業使用
君恒生物執行董事張振輝介紹,公司自主研發的綠色低碳生物燃料技術,歷時5年,終結碩果。
SAF由廢棄的動植物油脂、油料、使用過的食用油、城市生活垃圾和農林廢棄物等制成。君恒生物總工程師李建平介紹,相比傳統石油基航空燃料,SAF減碳近八成。
1月初,君恒生物的SAF還在輔助動力裝置臺架上開展性能和功能試車,試車結果全部達標,與3號噴氣燃料相當,這也是我國首個100%可持續航空燃料的發動機試車成功。
“君恒生物是首家取證的民營企業,也是首家進行常態化SAF生產煉制的企業。”中國民航局適航審定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君恒生物加入到SAF的生產行列,不僅保障了未來SAF的供應,更是為民營企業助力民航綠色發展樹立了旗幟、標桿。
圖為一輛加油車正準備為飛機加注可持續航空燃料。視覺中國供圖
發展SAF已成為全球航空業競爭新賽道
國際航協預測,2023年全球可持續航空燃料產量將超過6億升,是2022年產量的兩倍。2024年,盡管其產量將增至18.75億升,但仍遠未能滿足航空業需求。要實現2030年減排二氧化碳5%的目標,全球需要生產約175億升的可持續航空燃料。
“發展SAF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全球航空業競爭的新賽道。”中國民航局適航審定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國際民航組織(ICAO)提出了2050長期愿景目標,并推出了國際航空碳抵消與減排計劃,在此機制下,我國民航企業每年將支付約年凈利潤的20%作為航空碳排放費用。
2023年,歐洲議會批準了歐洲清潔燃料法案航空法規,要求到2025年在歐盟機場起降的飛機使用燃料中至少2%為“綠色燃料”,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遞增至70%。
各國相繼制定SAF應用目標
“2023年可持續航空燃料產量的翻倍增長令人鼓舞,但其在所有可再生燃料產量中的占比僅為3%,這導致其供應受限且價格高企。為實現航空業凈零排放目標,我們需要將這一比例提升至25%至30%。”國際航協理事長威利·沃爾什表示,各國必須優先制定政策,盡快推出支持性政策,刺激生產、促進競爭和創新并且加大融資力度,以激勵擴大可持續航空燃料產量。
目前,IATA、歐盟、美國以及我國都制定了短、中、長期的SAF應用目標和航空碳減排目標。
例如,歐盟要求,2025年起SAF強制摻混比例從2%開始逐年提高,直至2050年達到70%。美國提出,2050年全部航空用油來自SAF。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國也都制定了SAF使用計劃,并提出2050年SAF的使用比例達到30%以上的基本目標。
在我國,《“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力爭2025年當年SAF消費量達到2萬噸以上。近日,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中國民用航空局聯合印發的《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使用SAF的國產民用飛機實現示范應用。
2023年8月1日,在中國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中國航油華南藍天河南分公司的工作人員為一架盧森堡貨航貨機加油。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加快新技術儲備,推動我國SAF生產工藝多元化
SAF的生產原料主要分為酯類、纖維素類和氣體類三種。“酯類原料的代表生產工藝為HEFA生產工藝,它的全稱為酯類和脂肪酸類加氫,是目前全球最成熟的SAF生產工藝。”中國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航油航化適航審定中心主任夏祖西說。
我國積極推動SAF的應用,但是,“目前,我國只有HEFA生產工藝的產業化是成熟的。”夏祖西表示,我國纖維素類和氣體類原料的SAF生產還處于研究階段,相關工藝技術尚不成熟,距離產業化仍有較長距離,短期內難以投入民航市場使用。
對此,夏祖西建議,加快新技術儲備。“在工藝技術方面,加強科研投入,打通實驗室小試規模生產全流程,進而聯合國內知名企業、石油石化企業、投資公司等進行中試放大,實現產業化,擴展我國SAF的新工藝,推動SAF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
(中國科技網綜合人民日報、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