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通訊員?杜鵑
金秋十月,驕陽晴空,正是農民收稻曬谷的好時候。在吉林省鎮賚縣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今年的150公頃水稻收割工作即將完成。
從“白色沙漠”到阡陌縱橫,建平鄉這片曾經的重度鹽堿地上,如今也能看到千重稻浪綿延無際。“今年水稻年產量可達到1000噸以上,產量比去年再次提升了10%。”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吉林省農科院)水稻所副研究員、吉林省科技特派員馬巍告訴記者。
從荒蕪地到穩產田,再到部分田塊已成為公頃產量超10噸的高產田,背后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辛勤汗水。
“我們是農業科技創新主力軍,服務吉林省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發展就是我們的責任?!奔质∞r科院院長、黨委書記馬國成說。
近年來,該院攜手地方政府積極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持續加大重點領域科技派駐力度,先后選派39名科技人員到白城、松原、洮南、樺甸等10余個縣市掛職科技副職,精準對接當地農業農村發展技術需求,針對農業生產實際問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個個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支撐和引領吉林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35年堅守,鹽堿地變身米糧川
走進白城市鎮賚縣嘎什根鄉,稻浪滾滾、機械轟鳴,一派豐收的忙碌景象。為確保稻谷顆粒歸倉,當地種糧大戶和百姓搶抓晴好天氣進行收割、晾曬,田間地頭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種植戶王志君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今年好年景,豐收呢!”如今,嘎什根鄉是全縣第一富裕鄉,而鎮賚縣也是全省水田第一大縣,水稻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產量、質量逐年增長。2023年鎮賚縣實現水稻種植面積155萬畝,預計產量20.5億斤,連續5年位居全省水稻產量第一。
誰能想到,這富饒、美麗的大糧倉,曾經是寸草不生的鹽堿荒灘。馬巍告訴記者,從1988年算起,省農科院水稻所已經有三代科研人員在這里,奉獻了他們的智慧與青春。
治理鹽堿地,良田、良機、良種、良法、良策缺一不可。
1988年,吉林省農科院李學諶、郭晞明、隋鵬舉、趙國臣四位水稻專家來到嘎什根鄉,他們針對當地具體情況進行水稻耐鹽堿品種篩選試驗,從上百份水稻材料中篩選出耐鹽堿水稻新品種長白9號,該品種在土壤含鹽量0.3%和pH8.0至pH8.5堿性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發育,直到今天,仍然是吉林省西部地區水稻主要栽培品種。
馬巍在水稻種植戶張偉家查看秧苗盤根情況。受訪者供圖
“長白9號抗倒伏、高產、耐鹽堿、耐肥還抗病,特別是在白城市洮北區正常年份公頃產量都在1萬公斤左右?!瘪R巍說。
近年來,在水稻所水稻栽培與耕作技術研究團隊負責人侯立剛研究員的帶領下,團隊通過總結30多年鹽堿地改良經驗,形成了以土壤評價為前提,優質豐產耐鹽堿品種選育為基礎,耕層構建技術為核心,高效肥水控鹽技術為手段,以養促改、提質增效為目標的蘇打鹽堿地水稻穩產可持續技術體系。實現了重度鹽堿地當年畝產超300公斤,累計改良鹽堿地面積超30萬畝。
三代農科人通過“以稻治澇、以稻治堿、以稻致富”,使鎮賚縣水稻生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低產到高產、從高產到優質”三個階段性跨越,鹽堿地種稻產量也從350公斤/畝增至600公斤/畝,在鹽堿地種稻研究與生產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23年6月,馬巍正式掛職嘎什根鄉副鄉長。掛職以來,馬巍根據嘎什根鄉水稻產業特點,與當地政府、稻米生產企業負責人、種養殖戶建立了對接關系,建立了專家服務基層的長效聯系機制,通過長期服務與集中服務讓專家持續有效地開展好對嘎什根鄉的后續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
從產業鏈上謀創新 科研人員組團到一線
“一江三湖、大美樺甸”。吉林樺甸有著特色農牧業發展歷史與資源稟賦,當前農牧業產業發展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更需要農業科技支撐當地高質量發展。
2022年,吉林省農科院選派草地所研究員李忠和赴樺甸市任市政府副市長;2023年又選派5名碩博人才到樺甸市掛職,組成科技服務團。
李忠和(左二)調研養殖場糞污收集點建設情況。受訪者供圖
作為省農科院科技服務團負責人,李忠和有效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帶領五位專家組團式幫扶,以科技項目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為農牧產業循環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肉牛是省委、省政府推進的重點產業,而樺甸市‘小規模、大群體’的特色養殖模式,要逐步擴群增量,就需要在養殖糞污變糞肥上下功夫?!崩钪液透嬖V記者。找準了問題所在,推動了中央投資農業項目《樺甸市畜禽糞污資源化整縣推進項目》,項目打通兩個出口、實施一套高效管理機制,實現區域全覆蓋,178萬噸糞污全量化收集處理,實現變糞為肥,促進農業種植增施有機肥減量化肥,與此同步實施的“畜牧業創新基地建設”“國家肉牛產業發展強鎮”兩個國家項目緊密結合,高質量推動肉牛產業發展。
此外,專家團圍繞樺甸市重點產業需求,推動成立了吉林省首家“吉林出彩大豆產業研究院”“吉林常山甜糯玉米產業研究院”,加大對產業研究院科技賦能力度。
樺甸大豆口感濃香,高油、高蛋白“雙高”大豆享譽省內外;如今,當地搶抓國家大豆振興計劃政策機遇,出臺支持大豆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打造大豆產業集群,加快大豆全產業鏈發展;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預計將分別增長52.3%和59.3%,增速在吉林地區位列第一。樺甸甜糯玉米籽粒飽滿、口感上佳,樺甸市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甜糯玉米美食之鄉”,常山鎮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國家級甜糯玉米產業強鎮?!拔覀冋e極創建樺甸甜糯玉米地理標志,打造甜糯玉米高端品牌,連接銷售端,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崩钪液驼f。
用科技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賦能
在吉林省,洮南黑水西瓜遠近聞名。20世紀60年代,黑水西瓜曾走向全國,是馳名國內的品牌。
但隨著歲月變遷,黑水西瓜在現代化種植業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生產難題和技術瓶頸,尤其是瓜類土傳病害——枯萎病的傳播嚴重制約了產業的良性發展和廣大瓜農種植的積極性。
問題就是命令。
2023年年初,吉林省農科院科研人員針對這些問題開展實地調研。3月,該院即派出經濟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慶東掛職洮南市黑水鎮副鎮長,長期駐扎黑水鎮,為當地西瓜產業發展服務,隨時解決瓜農的生產問題,同時組織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對種植業進行跟蹤服務。
陳慶東(右二)指導甜瓜嫁接苗管理。 受訪者供圖
過去由于缺乏嫁接技術,黑水鎮大田種植的嫁接西瓜苗大多從吉林省梨樹縣和遼寧省購入,路程遠、損耗大,陳慶東把嫁接技術引入黑水鎮,在當地培養了一批嫁接工人,并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瓜農多年無法解決的重茬種植導致的枯萎病問題。
經過近一年的現場科技服務和重點推廣相關技術,當地的西瓜病害防控已取得了明顯效果。當地種植大戶王金貴介紹,2023年,他承包20棟大棚,每棟1000平方米,其中有12棟應用嫁接苗,8棟為自根苗。嫁接苗西瓜從定植到完全成熟,沒有枯萎病發生且秧苗長勢良好;嫁接苗12棟大棚一共產出商品西瓜13.5萬斤。
在實用栽培管理技術方面,陳慶東重點推廣“雙減一增”。具體說,就是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按需按時施肥,減少化肥用量,減少農藥施用量及噴灑次數,增加秸稈和農家糞肥的用量。既保證了產量又提高了品質,在達到目標產量的同時,還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