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生態日,主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05年8月15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形象地揭示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步入21世紀的中國,伴隨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而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中國的發展之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提出是對當時中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問題的深層回應。
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還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我國碧水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達87.9%,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同時,我國大氣治理成績有目共睹,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越來越強。從2013年到2022年,我國在GDP翻了一番的情況下,細顆粒物(PM 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減少了93%,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土壤污染防治事關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在青島,“雙報告”制度的建立確保著污染土壤轉運監督管理有始有終;在廣州,土壤污染監管及技術流程的打通,縮短了用地開發時間,提高了土地流轉效率;在上海,土壤污染防治“一網統管”平臺的建立,為全國提升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化監管水平做出先行探索。目前,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全國農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
新鳳河北岸安南濕地環保主題公園內的荷花。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攝
科技支撐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是“富煤、缺油、少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兩個多月前,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家能源集團)江蘇泰州電廠50萬噸/年CCUS項目正式投產,成為亞洲目前捕集規模最大、綜合指標最優、消納利用最全的煤電CCUS項目。
目前,CCUS技術被認為是唯一能夠實現化石能源大規模低碳化利用的減排技術。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碳中和中心主任徐冬告訴記者,此前國家能源集團通過二期“二次再熱”、一期“三改聯動”等工程技術創新,實現了“源頭減碳”。“如今,通過CCUS技術實現‘尾部固碳’,我們真正打通了煤電碳減排工作的全環節。”徐冬說。
《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年度報告(2023)》指出,近年來,中國CCUS各環節技術取得顯著進展,具備了二氧化碳大規模捕集、管道輸送、利用與封存系統設計能力和近期內實現規模化應用的基礎。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投用的煤電CCUS項目(含CCS項目)13個,總捕集能力約60萬噸/年。
5月31日,中海油工作人員在恩平15-1原油鉆采平臺上檢查二氧化碳封存系統。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綠色生態創造碳匯形成經濟優勢
江西省崇義縣麟潭鄉,林農劉庭勝最近正忙著補種闊葉樹。“我們本地常見的針葉樹所產碳匯不高,而闊葉樹葉子大,產生氧氣也多。”祖父和父親都是靠砍木頭、賣木頭維持生計的劉庭勝,沒想到自己這一代,靠“賣空氣”走上致富路。
此前,劉庭勝所在的崇義縣提交的第一批預售1000噸碳匯以每噸50元的價格在江西省碳中和平臺售罄。當地林業專家預估,崇義縣未來10年的固碳量將達到30萬噸,這意味著當地光靠“賣空氣”就能入賬1500萬元。
從好空氣中嘗到“甜頭”的不止崇義縣。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截至2023年6月底,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7億噸,累計成交額109.11億元。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據生態環境部官網數據顯示,截至第一個履約期結束,我國碳市場已發展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7月18日,廣西省上饒市廣信區望仙鄉望仙谷景區。新華社記者戴浩 攝
國家級綠色工廠崛起
記者從北京市經信局獲悉,像京東方一樣,越來越多北京工廠逐“綠”前行,全市國家級綠色工廠數量已達112家,綠色、低碳正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新標配”。
何為綠色工廠?根據國家標準,綠色工廠指的是實現了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廠。在北京,綠色工廠在各行業加速崛起:ABB工廠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現設備的監視和管理,溫室氣體排放量較3年前減少65%;悅康藥業將鍋爐余熱再利用每天節省熱量數千千瓦時……
綠色發展動能澎湃,政策支持給足底氣。北京市經信局節能與綜合利用處處長何瑾說,北京不斷優化地方標準,制定發布“十四五”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開啟“綠色診斷”,由第三方服務機構上門“問診”,政府給予綠色技術改造資金支持。2020年以來已支持30多個項目,補貼資金近5000萬元。
在江蘇省太倉港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批新能源汽車即將通過專用框架運輸方式出口(2023年7月11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發(計海新 攝)
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立法修法步伐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共制定、修改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法律19件,正在審議1件,還作出有關決議1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劃定生態紅線,守護綠水青山,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目前我國已有生態環境保護法律30多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地方性法規1000多件,還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規定,為形成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制定了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核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噪聲污染防治法、黑土地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等10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填補有關領域的立法空白,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森林法等法律作出全面修訂,水污染防治法等作出較大幅度修改,海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還進行了多次修改,法律規范更加明確具體,增強了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
下一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更加扎實有力的法治保障。
(來源:科技日報、新華社、中國經濟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