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張景陽?通訊員?賈婷婷
連日來,包頭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所儲氫材料室研究員李寶犬正在帶領團隊安裝調試電解水、固態儲氫、燃料電池等子系統。
深耕科研一線18年,李寶犬帶領團隊致力于解決風、光、氫、電、熱互補的高效穩定運行關鍵技術,在拓展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等方面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據包頭稀土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研究團隊的技術可滿足現階段國家對固態儲氫材料的需求。
近兩年來,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產業創新需求為導向、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依托包頭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對接中科院全國100多家院所和近百所高校的人才資源,以系統性更強、含金量更高、針對性更準、覆蓋面更寬、集成度更廣的引才模式,廣泛吸引各類人才創新創業。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包頭稀土高新區柔性引進李依依院士、顧國彪院士等專家89名,企業研發中心已集聚專職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3228人,入庫人才達1821人,已形成了高層次人才、專業型緊缺人才、新就業或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職業技能人才等分層分類、相互銜接的人才體系,實現了從人才集聚區向西部人才強區的跨越發展。
深耕產業?搭建人才“逐夢舞臺”
走進綠蔭環繞的內蒙古北科交大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科交大”),一進入集成車間,一臺“四足機器狗”便迎面走來。別看它個子不高,卻能負載80公斤、時速達8公里、越障高度2.5米,能克服地形、氣候等惡劣環境,實現全方位識別,進行24小時獨立巡檢。
不遠處,它的機器人朋友們也十分搶眼,擁有橘色手臂的吸附式碼垛機器人和抓取式碼垛機器人、國內首臺套鋁行業定制款碳塊打磨機器人、能在空中漫步的軌道式機器人……這支“機器人超能陸戰隊”的足跡已遍布鋼鐵、有色金屬、稀土新材料、風電、光伏、汽車零部件六大領域,廣泛適用于危重作業、惡劣環境等巡檢場合。
而令人驚嘆的是,開發出機器人控制器、驅動器、系統軟件平臺等多項國內領先技術的,竟是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7歲的年輕人。
沙小勇就是參與研發的技術骨干之一。2021年畢業于內蒙古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他,看到了家鄉包頭稀土、光伏、新能源等產業強勢崛起,包頭在“家門口”為各類人才搭建了施展抱負、成就夢想的舞臺,他毅然決然選擇留下來,和包頭一起憧憬未來。
“別看我學歷不占優勢,但加入北科交大以來,獲得了多次跟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機會,在機器人調試、現場安裝、機器人配套的非標設計等專業技術方面已經獨當一面。”沙小勇自信滿滿地說。
人才重在“引”,更貴在“育”。各類“技術新人”在北科交大成長,離不開強大的后盾支撐——以北科交大總工程師、畢業于德國哈根大學的虞軍博士帶頭的技術團隊。
“從名字可以看出,北科交大機器人有‘北科’和‘交大’兩個高校的血統在里面,去年又融入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廣州工業大學,我們以這5所高校骨干教師的技術力量為核心,輔以包頭本地年輕技術人員配套,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機器人研發團隊。”虞軍說。
虞軍還向記者坦言,包頭稀土高新區求賢若渴,對各類人才的引進不遺余力,在人才發展空間、受尊重程度、資金補貼、生活保障等方面,以及針對企業出臺的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用地優惠等一系列政策,讓科研人員感受到了優于其他城市的明顯差異。
盤活機制?暢通渠道“引才聚才”
這幾天,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技術骨干李艷麗正在可生產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高性能釤鈷永磁材料”產業化示范線上進行設備的聯調聯試,目前該條示范線已注冊成立公司,即將實現產業化運作。
“我們引進了以磁學專家劉尕珍為技術帶頭人,且具有10余年磁性材料研發經驗的成熟團隊,在其原有研究成果上擴大研究,對釤鈷材料進行進一步開發應用,提升產品性能,補齊北方地區釤鈷產業鏈短板。”國創中心副總經理、內蒙古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總經理鄧沅說。
據悉,國創中心在包頭稀土高新區建設實施以來,以稀土產業高附加值轉型的重大需求為導向,瞄準稀土產業鏈供應鏈的“卡鏈處”“斷鏈點”,通過創新實施“國家級平臺、企業化運作”的體制機制,“共建共享+自主建設”的運行模式,組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形成了“院士牽頭、行業專家為主、專業人才補充、技能人才為輔”的四級人才梯隊,集聚了百余名稀土行業高層次專業人才。
近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制定了領軍人才集聚、中青年人才招攬、人才機制改革優化“三項人才計劃”,積極組織重點企業對接掌握產業集群發展關鍵技術的研發團隊,采取“一人一策”“特事特辦”的方式,引進上海大學周忠福教授稀土合金材料等高端人才科研團隊3個,吸引了王一德、張洪杰、舒爾德米特等國內外專家院士團隊服務稀土高新區經濟產業發展。
自2022年以來,包頭稀土高新區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制定《稀土高新區人才引進培育八項措施》廣聚天下英才,推動《包頭市重點產業博士碩士引進行動計劃》等政策加速落地,成功為重點領域企業引進博士碩士緊缺人才39名。
駐區企業宏遠電器、英思特稀磁、威豐電磁等作為包頭稀土高新區人才政策紅利的受益者,企業人才結構愈加優化、梯隊培育更加合理、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企業以政策優勢和產業優勢,成功打造了30余人的研發團隊,接連在‘取向硅鋼隧道式高溫退火設備關鍵技術與工藝優化’和‘新能源汽車用高強高效稀土取向硅鋼新材料研發’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包頭威豐稀土電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副總劉寶志說。
靶向精準?加速產才“雙向奔赴”
近日,包頭稀土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鄔軍軍,黨工委委員、黨群工作部部長趙錚率隊赴京,參加包頭市與駐京高校政校企合作座談會和招才引智宣講招聘會,并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10家高校相關負責人溝通對接。
其間,包頭稀土高新區與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孵化分會簽訂《中孵包頭產業創新聯合孵化平臺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人才+創新+產業”的聯合孵化模式,在引進培育創新主體、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促進企業和主導產業創新發展方面協同發力,為包頭市及稀土高新區“雙招雙引一優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為做好專場招聘活動,在前期籌備階段,包頭稀土高新區人才中心面向區各重點企業開展了崗位征集工作,需求人才主要涉及技術類、研發類,需求專業主要涉及材料科學、冶金工程等。招才引智雙選會上,工作人員從資金補貼、住房補貼、生活補貼、服務舉措等人才政策進行宣講介紹,并對各高校就業辦一一進行走訪。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場引才聚才的千里奔赴,無不體現著稀土高新區“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的重才、惜才、愛才。
今年以來,包頭稀土高新區堅持靶向引才、精準施策,創新運用“事業編制企業用”和“重點產業領域碩博招引”政策,征集上報雙良硅材料、北方稀土、英思特稀磁等14家重點企業博士碩士崗位需求156個、事業編制企業用崗位9個,助力人才與企業“雙向奔赴”。
“下一步,包頭稀土高新區將采取‘帶土移植’、‘候鳥式’聘任、‘飛地式’引才、‘事業編制企業用’等方式,不斷加大引才聚才力度,深度推進產業鏈、人才鏈融合發展,加速實現創新人才和城市產業的‘雙向奔赴’,全力推動稀土高新區向國家級高新區50強邁進。” 趙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