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技術下鄉,直面生產難題。廣大科技特派員一頭連接科技,一頭連接生產,把先進科技成果和現代理念帶給農民,既促進了科技創新,又有效解決了農民的急難愁盼問題。
近日,江西省生態學會負責人,以及常務理事周華、理事張志紅和熊貞晟、專家肖永紅等農村科技特派員奔走在田間地頭,帶著“泥土氣”和“科技范”深入農區現場“把脈”。
“建議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結合開展果園綠肥輕簡化種植技術,實現保水土、抑制雜草和補充有機質。”在吉安市青原區,果業團團長周華研究員與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安市青原區農業農村局和科技局的專家學者來到富田鎮富麗達家庭農場,結合土壤檢測結果,針對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雜草控制等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
“還是專家有辦法!”在宜春市高安市,來自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南昌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江西財經大學貿易與環境研究中心和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們組成了高校“智囊”團。在考察了當地企業后,對企業養殖廢水微藻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升級、規模化產業發展等急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面拿出“錦囊計”。
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
建設國家級現代綠色漁業產業示范區要怎么做?白鶴等候鳥保護中“候鳥食堂”如何科學營造?觀鳥生態經濟與鄉村生態旅游怎樣發展?
在上饒市余干縣,農民、企業代表們問得誠懇,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和江西財經大學貿易與環境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們答得專業。
腳下有泥土,手里有良策。科技特派員和生態科技志愿者與種植戶、農業管理者和農產品企業代表邊走邊看邊施策,為當地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注入了科技“活水”。
(圖片由江西省生態學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