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謝開飛 通訊員 郭文濤 趙龍
遴選一批全市科特派工作樣板點,以展示科特派形象及工作成效;支持組建科特派服務團,從單一技術服務擴大到產業鏈服務;組織福州市科特派直播活動,讓科特派們化身主播為服務的產品代言……
“近年來,福州著力先行先試,精準施策發力,在加快信息化建設、開展樣板點建設等方面,推出多項全省首創舉措,以科技助力實施鄉村振興‘五大工程’,推動福州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福州市科技局局長任義文說。
為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和政策環境,近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印發《福州市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服務鄉村振興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推出一系列領風氣之先的舉措、探索,在新起點上深入推進科特派制度,引領新時代的科特派制度走得更實、更遠。
科特派、福州大學食品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倪莉教授(左二)帶隊到御冠公司調研。
典型示范,打造科特派工作樣板點
2022年上半年產值增長近50%,在去年營收18億元的基礎上,今年有望沖刺30億元。在復雜嚴峻的發展環境中,福建御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御冠公司”)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為加快公司上市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全市科特派工作樣板點,其中科特派發揮的作用異常突出。”御冠公司負責人坦言。
位于福清元洪國際食品產業園的御冠公司,多年來聚焦凍肉、魚糜等冷凍食品精深加工,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先后與福清市科特派、福州大學食品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倪莉教授,福建省科特派、福建技術師范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項雷文教授等開展多項產學研項目合作,加快產品升級、新品研發、產業化發展等步伐。2021年,御冠公司被認定為福州市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福清市與鼓樓區兩地的“企業千崗定向定西精準脫貧計劃”就業基地,2022年計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戶,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從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美麗鄉村、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星創天地等科特派受援單位中,遴選一批全市科特派工作樣板點,以展示科特派形象及工作成效,推動全市科特派工作走深走實,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福州市科技局黨組書記王博斌說。
《若干措施》提出,運用典型工作法,建立科特派工作樣板點,助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據王博斌介紹,從2020年開始,福州市科技局積極推動科特派工作樣板點建設,對認定的科特派工作樣板點給予掛牌,對環境建設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并對其申報的各級各類科技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截至目前,福州共認定兩批、27家科特派工作樣板點,形成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
福建省科特派、福建師范大學王維奇研究員(中)在田間調查土壤改良后茉莉花形態特征變化。
精準發力,組建多支科特派服務團
茉莉花是福州市花,其花型多樣,有單瓣、雙瓣和重瓣。然而,單瓣的不好種,雙瓣的不夠香,這個曾困擾茶企多年的難題如今有望破解。
位于長樂區鶴上鎮的閩榕茶業有限公司茉莉花種植基地,來自福建師范大學地理學、生態學、生命科學、園林學等,跨專業、多領域的專家組成的科特派團隊對此進行攻關。其中從事地理學和生態學研究的王維奇研究員,評價了福州茉莉花種植的土地適宜性,并針對茉莉花種植土壤酸化、結構退化等問題,開出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結構改良與健康土壤培育的“良方”;從事分子生物學的方靜平副教授及趙凱講師,則通過多組學聯合分析、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借助單瓣、重瓣等資源的基因優勢,對雙瓣的基因進行品種改良,提高雙瓣茉莉的產量、花香等品質。
“多虧科特派團隊,他們不僅改良了茉莉花種植土壤,降低了成本,還有效提高茉莉花的香氣品質,讓茉莉花更清香、茶味更濃郁。”閩榕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這幾年公司的茉莉花種植產量、經濟效益有了明顯提升。“生物炭深施+秸稈表層覆蓋”等相關技術累計示范面積50公頃,構建高碳匯生態茉莉花園,產量提升13%,新增產值達1452萬元。
“當前,市場需求多元、分工日益精細,呈現跨學科、跨行業協同創新趨勢,一個項目常常需要多方技術集成解決方案才能有所突破。”福州市科技局黨組成員林亞平說。為此,《若干措施》要求,市、縣兩級和有關部門要結合各縣區實際和特色產業,以“一縣一團”“一業一團”及“揭榜”選認等方式,組建科特派服務團,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助力推進鄉村振興。
據林亞平介紹,面向七大特色產業和344家市級“扶龍頭”企業等,福州選認科特派103人,在此基礎上,組建125個團隊科特派、4家法人科特派,加強科技資源整合、協同創新,推動科特派從單一技術服務,擴大到對企業產業鏈服務,服務層級更加立體全面,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發展。
福州市科技局組織科特派直播帶貨活動。
發力“互聯網+”,建設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一場直播觀眾達2.5萬人,帶動10萬余元的產品銷售。由福州市科技局主辦的“福州市科特派直播活動”,其全省首創的“科技直播+助農帶貨”形式引領直播行業正能量。
傾注了科特派智慧和心血的產品,如何更好地被廣大消費者知曉、接受?2020年11月,福州市科技局組織劉先鋒、王維奇、賴譜富等科特派亮相直播間,化身“主播”為所服務的產品“帶貨”。在直播間里,賴譜富介紹了常見的魚、蝦、貝類并解鎖它們的26種吃法,助力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從小企業到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蛻變;王維奇向網友介紹福州茉莉花茶的“前世今生”,讓好產品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
“這群來自田間地頭、科研單位、實驗室里的特殊‘網紅’,用自身的專業性和公信力刷新了網友對直播帶貨的認知,讓廣大市民體會‘購物+科普’的雙重樂趣,引得網友們購買熱情高漲。”據福州市科技局社農處處長郭文濤介紹,目前已舉辦6場科特派和相關企業代表聯合直播帶貨活動,為本土農業農副產品打開市場,促成了科技成果轉化和優勢特色產業開發、升級,也加深了廣大市民對科特派及其工作的認識。
《若干措施》要求,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動建立福州市科特派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并接入“e福州”,實現線上選認、履職報告、成果發布等功能,并通過手機移動終端App、微信公眾號等實現“掌上科特派”。同時,設立科特派“我為鄉村代言”欄目,開展“福州科特派在行動”等直播帶貨活動。目前,福州已開發了科特派管理系統,并依托福州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選擇了一批高校、院所的科特派項目在網上推廣,推動成果落地轉化。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對科特派和鄉村人才振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任義文表示,面向新時代新需求,將進一步總結科特派在農村基層一線創業創新的經驗做法,推動形成全社會關注和支持科特派的良好氛圍,激勵更多科技人員、企業和機構參與科特派創業創新,加快構建起覆蓋全市、面向“三農”、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讓科特派制度迸發出新的活力。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