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王靜
車間機器轟鳴,設備有序運轉……剛入秋,記者就來到了甘肅隴原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正在生產沙棘等系列凝膠膠糖果產品和規模較大的保健食品,科技特派員孫耀忠正在實驗室指導工人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
從“田間地頭”到企業“送技術”
2017年,孫耀忠被選派到甘肅宏達藥材有限責任公司。按照“實施一個項目、推廣一項技術、培養一批能人、富裕一方百姓”的要求,帶動當地42戶農民脫貧增收,在引進中藥材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科技培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021年,孫耀忠再次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改派到甘肅隴源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時代賦予了科技特派員新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新的條件和要求。當時,企業在關鍵技術攻關上遇到不小的困難。
“科研攻關能力不足,困擾著企業發展。”該公司負責人張小龍說。
到企業后,孫耀忠以車間為實驗室,從產品研發到檢測,帶領企業的工程師們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他通過自己的理論專業技術技能,結合實際,協助公司在天然植物資源開發、生產及銷售,在沙棘、當歸、枸杞等產品超臨界CO2萃取工業化生產中,發揮積極有力的作用。
目前,該公司已建成了一條在國內外較先進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生產線,他來之后,和公司一道努力新建第二條700L×3超臨界CO2萃取生產線,于今年8月份投產運行。并協助公司申請實用新型專利6項,已獲國家專利局受理6項。
在他的幫助下,甘肅隴原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認定為第三批市級技術創新中心。
“作為科技特派員,與企業同心協力開展技術創新,攻克難關,讓我們也找到了科研成果轉化的‘試驗田’。”孫耀忠說。
針對技術難題,多措并舉服務企業
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以來,渭源縣不僅在特派員數量上有了增長,重要的是一個特派員帶動多名技術人員、影響一個企業創新背后所呈現出來的“科技乘數效應”。企業負責人張小龍說,在項目研發過程中,通過孫耀忠在現場的技術指導,幫助企業攻克了很多技術難題,比如藥GMP標準化軟膠囊生產線和油脂精煉處理等。
“渭源縣的科技特派員制度為服務企業、合作社構建了強有力的科技交流橋梁。雖然直接參與特派員工作的是我,但我的身后還有整個特技特派員團隊在為我護航。”孫耀忠對記者說。
因為高精度的儀器設備成本高、維護費用大,特別是在儀器的使用管理方面更是缺少“高、精、尖”技術人才,很多中小企業在起步、發展階段都需要相關科技人才指導實驗。科技特派員制度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能夠在大型儀器的分析測試方面給企業予以支持。
實際上,許多關鍵性儀器都是在科技特派員孫耀忠的指導下進行實驗運轉。
“我覺得科技特派員是非常好的一個機制!實實在在幫助企業解決了生產技術難題,又給企業帶來了創新發展思維,為企業做大做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甘肅隴原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有感而發,“公司發展的每一步,都有科技特派員的汗水與心血,我們需要這樣的科技特派員。”
此外,孫耀忠已于2021年10月主持并完成了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建筑工程施工污水排放處理裝置》《一種建筑工程施工降塵裝置》相關申請。他已聯系省內多家建筑企業,待授權后,進行成果轉化,為當地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孫耀忠以服務“三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他秉持初衷、扎根基層,不僅是位懂技術的農業從業者,又是有能力、有愛心的技術擔當者。孫耀忠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又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農民的子弟兵,我熱愛農業,更熱愛這片熱土”。
(受訪者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