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張虎強
進入夏季,充足的光照和雨水使得甘肅省通渭縣雞川鎮的蘋果長勢良好,科技特派員沈前偉穿梭在蘋果園里,指導果農開展田間管理。再過一個月,她發明的蘋果采摘裝置就又要配上用場了。
通渭縣海拔高,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發展種植蘋果產業得天獨厚。2021年2月,通渭縣種子服務站從事良種和農業新技術普及推廣工作的農藝師沈前偉,被選派到通渭縣雞川鎮金城村鑫旺林果專業合作社擔任科技特派員。
圖為科技特派員沈前偉在果園里向果農傳授蘋果修剪技術。頡滿斌 攝
多“摘”蘋果多收入
沈前偉從小愛吃蘋果,只要聞到蘋果的味道她就開心。小的時候,家里困難,父母買了蘋果,一顆分兩次吃。結婚后,婆婆家里種蘋果,假期的時候,她就在蘋果園里幫忙。
派駐到金城村后,她整天泡在果園里,從一棵蘋果樹到另一棵蘋果樹,她一天能轉遍一片果園。
派駐到金城村8個月后,蘋果進入采摘的季節。金城村的果農摘蘋果的時候,一個人站在梯子上面摘,一個人在梯子下面接轉。一摘一轉的過程中,由于采摘不當,蘋果上總容易沾上手印或是發生磕碰,導致傷果,影響價格。本來一斤六塊的蘋果,變成了兩塊錢。
在幫助果農摘蘋果的時候,沈前偉總能聽到果農無奈的嘆息。她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去年,金城村蘋果總產量500噸,傷果就有180噸!
看著果農一年辛苦,汗水換淚水,作為科技特派員的她坐不住了:必須要盡快研制出一種蘋果采摘裝置,避免傷果。在大學里學過農業機械的她,晚上在燈下畫草圖,白天在采摘現場反復琢磨。周末,她跑到舅舅的電焊鋪子里……
不到半個月,一種蘋果采摘器裝置誕生了。
新的裝置很快用到了金城村果農采摘中。勞動力節省了,傷果減少了,收入增加了,村民笑開顏了。
對于沈前偉來說,也擁有了人生第一個專利。
蘋果樹育苗扦插器改變果農栽植速度
過完年,沈前偉惦記著金城村的蘋果,急匆匆地到了村上,幫助指導果農開展田間管理。春天的果園里,充滿希望的氣息。
在育苗育種和新苗木的栽植的時候,沈前偉發現大多數果農們還是用小鐵棍、小鐵鏟或小鋤頭等傳統的方式栽植蘋果,插扦深度不一,費力費工費時。即便有少數人使用扦插裝置,當扦插桿磨損或損壞時,也不能及時更換新的扦插桿,降低了扦插的效率。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她,見慣父母辛苦勞作,深知農民不易。看著果農粗糙有力的雙手和吃力的勞作狀態,發明一種不但能夠及時更換新的扦插桿,提高扦插效率,且能夠省時省力、操作便捷的蘋果樹育苗扦插裝置的問題在沈前偉的腦子里反復盤旋。
果農們在自己的果園里辛苦勞作,沈前偉在辦公室里查閱資料,研究扦插裝置。拆卸、組裝一個一個零部件,出辦公室去外面的果園里一遍一遍地模擬,她的手上沾滿了機油和泥土,甚至在吃飯的時候拿著筷子在桌子上模擬……
功夫不負有心人。
11組零部件組成的新的蘋果育苗插扦裝置誕生了,操作方便,節省了人力;方便更換扦插桿,提高了扦插的效率,增加了扦插裝置的使用壽命;能夠控制打孔的深度和蘋果樹扦插深度的一致性。
金城村乃至通渭縣的果農都用上了沈前偉發明的蘋果插扦裝置,深栽精培育,蘋果樹的成活率也提高了。
從采摘到栽植,沈前偉把科技特派員的職責與果農的生產實際結合在一起,把自己的使命與果農的增收緊密聯系在一起,她把自己的努力成果,寫在了蘋果園里和果農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