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七月的隴原大地已是綠樹成蔭、瓜果飄香。走進甘肅省定西市三牛農機制造有限公司,車間工人繁忙有序,勞動場面如同外面的天氣,熱火朝天。
在研發實驗室里,記者見到了科技特派員何云,他正和其他幾位工程師探討機械關鍵部位的設計。
2021年年初,大學機械專業畢業的鄉鎮干部何云,以一名科技特派員的身份對口來到這家農業機械制造企業。
為保障糧食安全,甘肅省試點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確保30萬畝面積如期如數播種到地塊,并且符合農藝種植要求的農業機械,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在最短時間解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無機可用”現實,何云和公司的研發團隊一起積極與省農科院及各縣區農技農藝專家交流,加班加點在車間試制樣機,并在試驗地里不斷反復試驗機械穩定性,最終生產出“4+2”“2+3”“2+2”等多種種植模式的配套機具。?
?
圖為科技特派員何云在試驗地里采集機械作業數據
甘肅省位于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處,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生態氣候條件以及多民族聚居歷史,孕育了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傳統道地大宗根莖類藥材70%種植在丘陵山區,由于受自然條件、經濟狀況和中藥材生理特性等因素的約束,機械化生產水平不高。
為解決耕種收環節中機械化水平低的現狀,相關部門專門立項為丘陵山區中藥材種收補短板。作為項目負責人,何云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常常驅車幾百公里,在岷縣、宕昌、漳縣、隴西、渭源等中藥材主產區,布點試驗并及時改進優化樣機。
在何云看來,發展農業現代化,首先要實現機械化。在不斷努力下,僅2021年,他就申請了7項專利成果,每項產品的研發都附注了他十足的心血。
產品實用性好,合作社及農戶們的種植效率就高,機械化讓農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看到農民由原來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到如今機械化的作業,洋溢在百姓臉上的笑容,何云深感這一切的付出都是有意義的。
“在產業富民的征程上,要在平凡的崗位上,用知識和情結去改變鄉村,為鄉村振興助力。”談起今后的打算,何云很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