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王靜
近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一行,實地走訪調研甘肅省渭源縣的種植基地,為中醫藥以及馬鈴薯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對癥開方”,推進產業發展,助力渭源鄉村振興。
“白條黨參”以及馬鈴薯兩大產業是推進渭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途徑。但從發展目前階段來看還存在科技支撐不足、產業鏈條不完善、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亟需科技來提質增效。
科技特派團給產業發展帶來了“及時雨”。
由來自全國9名專家組成的渭源縣科技特派團,以“四群八鏈”產業體系分別組建服務團,重點聚焦中醫藥、馬鈴薯等主導產業,通過對接企業、指導創建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針對產業鏈的短板領域和薄弱環節,深入開展技術引進和研發合作。
國家科技特派團成員李德明在會川鎮半陰坡村查看馬鈴薯實驗基地情況。王靜 攝
“痛點”怎么破?
近年來,馬鈴薯瘡痂病等土傳病害在渭源局部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的發生,對馬鈴薯種薯質量造成較大隱患。這也成了渭源縣五竹馬鈴薯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劉永紅的困惑。
國家科技特派團成員李德明根據渭源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可通過增施有機肥、種薯藥劑拌種處理、開展配方施肥、施入生防菌等微生物菌劑的方法減輕其發生程度。”李德明根據渭源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開出了“良方”。
在渭源,獨特的生態條件孕育了黃芪、黨參、當歸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近年來,渭源立足區域自然差異,按照生態適宜原則,已形成了“南歸北參川芪”的中藥材產業布局。
“現階段中藥材產業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從發展趨勢來看,產業化組織程度、核心競爭力等方面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甘肅渭水源藥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秦飛向國家科技特派團成員魯傳濤提出了問題。
魯傳濤手拿中藥材俯身進行查看,他說,中藥材產業發展必須著力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并以產品研發、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支撐,不斷完善產業內部結構,建立“白條黨參”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會川鎮半陰坡村馬鈴薯基地的田野到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的工廠,再到新寨鎮種植大戶的基地,科技特派團一行下到田間地頭,通過現場技術講解和指導,為農民提供了最及時、直接的服務。
“科技特派團整合涉農優勢力量,形成合力,推動了我縣‘四群八鏈’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渭源縣委副書記李菁華如是說。
李菁華介紹,下一步,渭源縣將抓住這一機遇,借助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這一強大的專業優勢,做實科技支撐,解決好全縣四大產業集群八大產業鏈條發展中的難題和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