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張虎強 王謙虛
盛夏六月,正是黑苦蕎麥生長的關鍵季節,在甘肅省通渭縣華家嶺鎮的黑苦蕎麥的種植基地里,科技特派員益見智察看黑苦蕎麥的長勢,現場指導種植戶進行田間管理。
黑苦蕎麥是五谷之王,是谷類作物中唯一集七大營養元素于一身的農作物。甘肅省通渭縣海拔高、日照強,水分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極其適合黑蕎麥種植,是全國黑苦蕎麥的主產區之一。
2012年,擁有研究生學歷的鄉鎮干部益見智以一名科技特派員的身份到一家生產苦蕎茶的民營企業工作。彼時,通渭苦蕎茶已生產十余年,但是同質化生產、工藝流程沉乏疲軟,關鍵控制點把控不嚴等問題日益凸顯,使得通渭傳統的苦蕎茶市場進入萎縮低迷期。
科技特派員益見智在實驗室品審苦蕎麥。頡滿斌 攝
勤懇好學的益見智很快便發現企業苦蕎茶生產存在的問題,他敏銳地意識到,通渭苦蕎茶走到了產品生命周期的末期,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一種緊迫感催促著他。
益見智經過分析研究后,得出單一的麥香型口味不能再滿足日益多樣的市場化需求的結論,要實現小雜糧整體局面的改觀,就必須要有精深產品的推陳出新。他決定以苦蕎茶的口味及香型作為突破口,開發新產品,占領新市場,讓通渭的苦蕎茶再出發。
說干就干。2015年,益見智爭取到大學校友的投資,成立了依托通渭小雜糧進行精深產品研發及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公司。他反復查閱資料,調研市場;他經常泡在車間里,身上滿是苦蕎的味道。他的口袋里總是裝著苦蕎,一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聞聞。最終,他決定加入熏香和姜粉試一試。在生產過程中,他又發現現有的制粒機容易出現高溫,變速箱漏油,機器頻頻出現故障,導致浪費嚴重,產品出粒慢、不均勻。益見智蹲在機器旁邊,反復觀察、琢磨。他換了大功率的發動機,加大制??椎拿芏群筒牧虾穸龋總€生產環節,都產生了自己的專利。
新的產品研發出來了,生產的機器也更新了。花香型苦蕎茶研發成功了。伴隨著花香型苦蕎茶一起產生的是6項專利成果。
益見智研發的苦蕎茶在香型口味觀感上得到了市場的肯定,尤其是黃酮成分含量達到3.0%以上,更是受到上海等一線城市銷售企業的青睞。
產品終端的大量需求,帶動了產品源頭的生產數量。益見智所在的企業,每年消耗苦蕎原糧400多噸。他的企業每年與500多戶種植戶簽訂合約,直接帶動了種植農戶的經濟收入。在脫貧攻堅戰中,他的企業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在通渭建立千畝苦蕎種植示范區,讓一顆顆自然淳樸的苦蕎麥變成一粒粒堅韌感恩的高端產品,助農增收奔小康。
整整10年的潛心研究,“窨香工藝”的突破,豐富了通渭苦蕎茶產品線。金銀花苦蕎茶、陳皮苦蕎茶、桂花苦蕎茶、金菊苦蕎茶等產品陸續上市,延長苦蕎茶行業的生命周期,推動苦蕎麥原糧的大量需求和價格提升,使得苦蕎麥種植農戶的收益增加,進而創造更多社會效益。
由糧到茶,科技特派員益見智與苦蕎麥的相遇,奔赴了一場科技特派員與新產品的浪漫之約。他的奮斗,充滿苦蕎味兒。每一粒苦蕎茶,都凝結著淳樸的喜悅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必將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化“苦”為甜,“蕎”遷更新,“麥”步向前,“茶”上產業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