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飛 姚云燕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熊義勤(藍色上衣)在嘉興開展農技服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久前,在浙江省嘉善縣舉行的“2022西塘首屆耕耘節”上,西塘鎮正式發布稻米區域公共品牌——嘉香谷粒。對納入這一品牌的本土稻米,當地將進行全程數字追蹤,做到信息可追溯。
古語道:“嘉興熟,江淮足”。西塘鎮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北部,可謂嘉善縣的米倉,但長期未形成統一區域品牌。近幾年,通過當地縣科技局、縣農業農村局和科技特派員下鄉服務,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當地稻谷產量、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區域品牌的形成擁有技術支持。
嘉善縣科技局副局長丁妍介紹,來自浙江大學農技推廣中心的熊義勤特派員團隊,在嘉善縣開展“水稻提質增產農業科技項目”,4年間累計為全縣實現水稻增產約210萬公斤。
2018年,熊義勤作為嘉興市第七批科技特派員,被正式派駐嘉善金穗糧食專業合作社。次年,作為浙江省派法人團隊科技特派員首席專家,他繼續在嘉善縣開展新品種引進、水肥管理技術、農業品牌打造、大米增值技術研發等農技推廣服務。
打出“組合招”助力稻田增產
2016年,熊義勤團隊研發的稻麥中后期抗早衰增產提質專用高效營養劑“真打糧”,在獲得科技部立項驗收后得到成果轉化。
擔任科技特派員后,他積極將這一成果與相關集成技術應用到嘉善縣田間地頭。記者了解到,“真打糧”高效營養劑的使用方法簡單,農戶只需在水稻孕穗期、始穗期、齊穗期、灌漿期階段對著葉面噴施一次。
熊義勤介紹,實際應用數據顯示,一般中等肥力的稻田施用“真打糧”后平均每畝增產40-50公斤,同時提高稻米品質,加工大米時出米率可提高4%,整精米率提高3%,堊白降低1.5%。
“‘真打糧’葉面高效營養劑在嘉善縣推廣應用面積已達到42000畝,直接為當地糧農增收約840萬元,并帶動周邊其他縣市區應用推廣78000畝。”熊義勤介紹說,水稻增產部分和多出米兩項,使得平均每畝地能增收200多元。
除了關注水稻產量效益,熊義勤還意識到功能性農業大有可為、是今后效益農業的發展方向。自2019年以來,他通過土壤硒改良、研發含硒葉面肥等,開發出了功能性富硒、富鋅大米及配套種植技術。
“6月下旬,嘉善縣惠民街道大泖村的豐產糧食專業合作社和西塘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已完成富硒稻與富鋅稻的插種共160畝。”熊義勤介紹,預計畝產大米650斤左右,按最低平均售價6元每斤計算,畝均效益3900元,比常規稻每畝增加收入約1900元。
組建專家驛站優化服務模式
嘉善縣西塘鎮紅菱村,歷來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產業,水網密布、稻田成片、風貌淳樸,擁有優質的農旅觀光條件。近兩年春季,紅菱村田間新增的七彩油菜花地,成為吸引游客的又一打卡點。
?“在熊老師對接下,該村此前引進了浙江大學科研團隊培育的6個彩色水稻品種。彩色水稻在田間呈現‘追夢先行、五彩水鄉’等字樣。”丁妍介紹,彩色水稻收割后,該村又適時引種了浙江大學農學院周偉軍教授培育的7個彩色油菜品種,讓這幅農旅融合的畫卷“不褪色”。
“隨著鄉村產業多元化、農旅融合快速發展,科技特派員工作面臨新難題。”熊義勤直言,在日常社會化服務中,自己也在思考如何形成專業互補、可持續的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
嘉善縣科技局將這一構想落到實處,于2021年5月成立了科技特派員驛站——西塘工作驛站,目前已實施校企科技合作項目4個。
據悉,該驛站聘請熊義勤為首任站長,還邀請了中國水稻研究所朱德峰研究員、浙江大學石偉勇教授、程方民教授、陳進紅教授等為顧問,不定期當堂“問診”,解決農民提出的技術問題。
今年3月,熊義勤與朱德峰在嘉善縣西塘鎮星建村聯合開展優質稻800公斤高產示范方建設。目前示范方已插秧完畢,糧農只需根據管理措施方案進行正常水肥管理。
“今年嘉善縣共駐有省市級科技特派員70人。”丁妍介紹,科技特派員驛站的創建,將助力當地探索總結科技特派員長效服務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提升科技特派員能動性。